开展医教结合工作,提升特殊教育品质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杨桂龙

    松江区特殊教育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关于开展医教结合工作的通知》(沪教委基〔201061)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公平开放、均衡优质的指导思想,以让特殊学生同样享受优质教育为目标,认真贯彻实施《松江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医教结合工作的指导意见》(沪松卫〔2011148),深化医教结合管理工作,强化特殊教育课程建设,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努力推进特殊教育公平化,促进了我区特殊教育事业稳步、健康、和谐发展。近年来,我区人口持续导入,特殊学生人数也呈现逐年

递增的趋势。为了实现特殊教育的良性持续发展,我区坚持实行特殊学生免费入学,做到对特殊教育对象“零拒绝”,对特殊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康复和保健服务。目前我区拥有一所全日制辅读学校,含1所聋健合一的幼儿园(原永丰幼儿园特教部)。其中辅读学校学生44名,5个班级(不包括送教上门学生)。安置在幼儿园进行融合教育的聋幼儿有6名,自闭症等智障幼儿4名。随班就读学校27所,随班就读生129名,为14名重残学生实施送教上门,形成了以辅读学校为中心、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补充的多种教育模式。

一、保障有力,确保医教结合工作稳步推进

(一)加强组织管理,健全工作网络

    在区教育局的牵头下,教育、卫生、残联等部门建立起了医教结合工作网络(1)。以教育局分管局长为组长的医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协调全区的医教结合工作,共同策划、管理、推进医教结合工作的全面实施。区特教中心负责与相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工作组搭建起了“教育局—特教康复指导中心—学校”三级行政管理网络。先后制定了《松江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医教结合工作的指导意见》(沪松卫〔2011148)、《松江区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松江区随班就读工作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随班就读学生学业评价的实施意见》等10项工作制度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从制度上保障了医教结合工作的稳步推进。



通过每学期召开一次联席会议,两次随班就读分管领导研讨会,对全区特殊教育工作进行落实和部署。

(二)加强经费投入,提高使用效益

近年来,我区由市区两级财政投入的特殊教育的专项经费逐年递增,20122014年分别为40万、90万、120万。主要用于培训、评估、指导、服务、教研和课程开发。

2013年,辅读学校完成了“特殊教育学校改造、设施设备配置”工程,经费由市教委统筹,共计503.2万元,该项目于20148月底完成,完善了多感官训练室、感觉统合训练室、言语治疗室、物理治疗室、交通安全教育等设施设备,为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干预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014年,我们向市教委申请了特殊教育学校优化办学条件工程专项经费180万元,用于7所学校资源教室的建设,经过实地调研、实施计划、改造装修、采购设备,2014年底设备已交付使用。

(三)加强资源配置,完善区域布局

我们以辅读学校迁建为契机,加快特殊教育及康复设施设备的建设。根据《松江区特殊教育设施设备三年改造达标计划》,松江区辅读学校整体搬迁。耗资1500 万元,改建教学楼、洗衣房、仓库等,共 3278.3平方米。新建食堂、体育宿舍楼等,2531.41平方米。修建了两片篮球场地及塑胶跑道等教学设施,设置了蒙氏个训室、心理辅导室、感统室等 13 个专用教室。

根据区域布局设点,继仓桥学校后,我区先后在15所学校建立区级资源教室。每个资源教室均设有运动功能恢复区、心理咨询区、图书区、教具区、教学区等,为随班就读学生开展个别化辅导与康复训练提供资源与场地保障。

二、实施有效,确保医教结合工作的有序开展

(一)做好智力检测工作,实施个别化教育

各校按照程序对疑似对象进行定时间、定年级、定医院 “三定”规范检测。为了加强本区智力检测工作的科学性、权威性,提高检测的可信度,我们聘请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心理专家对我区疑似智障学生进行IQS-M社会适应能力测试,并在当年8月份将测试结果通知于各学校,以做好随班就读新生学籍工作及市特殊学生信息通报系统录入工作。

我们还执行了随班就读学生复测制度。由于智力测试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误差,且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成长过程中也会有所变化,为了确保安置方式的适当性,必须加强针对性的复测,并严格执行复测机制及特教康复指导中心关于撤销随班就读学生学籍的有关规定。每学年第二学期要求分管领导对本校中随班就读学生学业成绩达到中等水平的随班就读学生进行梳理,并在疑似对象测试时与他们一同进行5月份的复测。

    我们积极实施个别化教育(2)。在开展“个别化教学计划、案例评比”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个别化教学计划制订的针对性。个别化教学计划中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制定都尽可能体现出可操作、可观察、可评估的特点。目前,我区15个资源教室已经为随班就读学生制定了医学参与的个别教育与训练计划。



(二)建立专业队伍,优化评估手段

医教结合中教师是主导者,医生是辅助者,因此,医教结合有没有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教师,建设好教师队伍是重中之重。

近年来,我区实施强师兴教计划,加强特教教师培训,努力提高特教教师的专业水平。针对我区特教教师科班出身少、转岗引进多的实际情况,对教师提出了专业发展的要求,即要成为“专业知识复合型、专业能力综合型”的“双师型”教师。由于明确了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教师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医教结合的实践。我们先后邀请了华师大教授、市教研室及兄弟区县特教教研员到我区进行自闭症训练、课题撰写、辅读学校课程解读等专题讲座。选送教师参加上海特教师资培训中心开设的各类培训班,让教师参与特殊教育的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每一位从事特教工作教师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

为进一步做好本区残疾儿童的入学安置工作,加强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使每一个残疾儿童能够享受合适的教育康复服务,满足区域特殊学生的入学需要,我区组建了特殊教育入学鉴定委员会,为特殊学生及申请随班就读的学生提供入学鉴定、评估等服务。委员会成员由教育专业人员与医疗专业人员共同组成,所有成员都具备专业职称,具有从事智力测验、心理评估、情绪与行为评估等多元评估的资质和丰富经验。

(三)推进“扶残助学春雨行动”,共建“阳光宝宝”家长学校

为重残儿童实施送教上门,努力推进“扶残助学春雨行动”。积极探索对区域内重残儿童“送教上门”的新模式、新方法。对有较强接受能力的重残学生进行每周一次的日常送教,内容以送知识为主。对几无接受能力的重残学生进行每月一次的阶段送教,内容以康复训练为主。送教教师全部由松江区辅读学校青年教师承担。为保证送教教师的教学质量,特教中心特邀特奥中心康复医师对送教教师进行脑瘫学生肢体康复技能的训练指导。对送教学生中出现的精神障碍则邀请精神科医生进行会诊,教会教师应对的方法。

目前,在医教结合背景下,对于特殊孩子的康复训练日益重视,在医生的指导下,家长参与孩子的康复训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以《“阳光宝宝”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等文件精神为指导,努力探索校园共训,家校共建,创新家庭教育的新路子。20144月,特教中心开展了星星之家自助活动,来自自闭症教育机构上海星雨康健训练中心的负责人蒋莉敏女士与家长们互动,当场答疑解惑。20151月,区阳光宝宝家长学校在辅读学校开展了主题为“让爱飞翔,温暖童心”亲子活动暨特殊儿童义诊活动。特教中心聘请了自闭症、心理、脑瘫、听障、残疾人政策法规等专家为特殊儿童进行咨询义诊,家长们根据自己孩子的障碍特点,选择专家进行了免费咨询、疾病诊断、康复服务等项目。

三、成效有形,确保医教结合工作的持续发展

(一)加强主题活动,整合社区资源

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生活化融合活动,依托中心医院专家开展医教结合活动,依托游泳馆教练进行游泳康复训练,还每月一次定期借助大学城资源开展与特教班幼儿结对帮教活动等,丰富了融合活动内容和形式。

(二)开展区域活动,提高特教影响

为了激发每一个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与普通学生一样参与活动,体验成功。自2011年起,每年组织随班生开展“花儿朵朵红”活动,为随班生、特教教师搭建舞台,提供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为学生将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自谋职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411月举办了首届随班就读生“小草杯”课文朗诵比赛,通过朗诵优美的课文,培养了语感,激起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还开展了“我的教育故事”征文活动,总结成功的特殊教育经验。

(三)加强特色创建,形成区域优势

资源教室和心理辅导室的统整是仓桥学校的亮点,作为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已融入和渗透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随班就读学生则得到更多的心理关注。学校充分利用好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定期为需要帮助的孩子提供服务。资源教室配备了资源教师,重点针对学生需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化辅导,有心理游戏、咨询与感统训练等形式。

四、反思与展望

随班就读资源教师、辅读学校康复老师、指导医生、残疾学生家长是医教结合推进过程中的四支主要力量,他们之间相互合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医教结合工作开展得成功与否。因此对他们的培训、待遇、考核、评估等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同时,医教结合档案资料也需要规范化管理,医学诊断、教育评估、入学安置、个别化教育计划制订、实施后的效果评估等一系列资料的积累需要一份完整而规范的手册加以归类。

我区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工作任重而道远,要形成规范化、常态化、可持续发展的医教结合工作模式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我们将立足区情,在政策上继续突破,形成医教结合工作研究制度和跨部门工作沟通与协调机制。“十三五”期间,我们将加快特教建设的步伐,为更多有特殊需求的儿童提供更好的特殊教育,让特殊学生享受平等优质的教育。


(作者系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