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慧红
为了逐步完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让所有残疾儿童都能享受适合其需要的教育,青浦区从2006年9月起,为不能到校学习的重残特殊儿童提供医教结合的送教上门服务。
一、加强领导,为送教上门提供支持
开展“送教上门”服务,是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区教育、卫生、残联等部门联合成立了送教上门领导小组,制定了具体方案,在人员、时间、经费上予以保障,在服务内容、方式、手段上予以落实。希望通过积极的训教康复,有效地矫正他们生理上的缺陷,消除心理上的障碍,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基本生存技能,真正做到“关着的让他们走出来,躺着的让他们坐起来,坐着的让他们站起来,站着的让他们走起来”,使他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
二、摸清底数,确保每一位残疾儿童都能接受教育
摸清底数是搞好送教服务的关键,区残联负责搞好调查,摸清实情,切实做好这项基础性工作。为了进一步加强未入学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统计报表制度,每年对本区残疾儿童少年进行一次调查统计,摸清底数。区卫生局会同市定点医疗机构负责进行对送教上门学生的残疾鉴定,区分类型,确定残疾程度,出具鉴定报告,为进一步发展特殊教育送教上门提供科学依据。区教育局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根据残联和医疗机构提供的资料,踏遍所有乡镇村落,共查找到27名重度障碍的特殊儿童。这些孩子大部分生活不能自理,并伴有严重的脑瘫、精神疾病等。
三、规范运行,为送教上门儿童实施医教结合的科学训教
(一)送教上门的专业服务人员
我区从2008年起,构建了由特教老师、普教老师、助残员和指导医生组成的“四位一体”医教结合的送教上门服务模式。
由于服务对象都是肢体或智力严重障碍的儿童,这些儿童自身行动不便,无法到学校接受正常教育,对他们的训教康复只能在家中、邻舍及社区进行,专业教育工作者无法保障其足够的训教康复时间,而社区助残员的介入,正好填补了送教工作中时间点上的空白。我们要求助残员在康复老师、指导医生、普通学校教师在对孩子康复训练和教育教学及对家长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全程陪同,要求助残员在平时督促家长一起完成上述三类人员布置的训练任务,为训教康复提供了时间及强度上的保证。
指导医生的参与,弥补了专业教育工作者医学上的不足。我们聘请了市、区两级医院的7位指导医生组成指导医生队伍,为儿童训教康复过程中的早期诊断、训教方法手段的选择、训教康复效果的评估提供了医学上的指导。
四方力量针对每个儿童的技能缺陷、智力以及社区生活需要,采用因人而异的社区、家庭和机构的康复训教,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送教上门的服务流程
医教结合送教上门服务主要是针对个体对象召集四方人员进行综合会诊,而后根据个体和家长的需求制订训教康复计划并协调开展训教康复工作,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具体包括以下过程:
1.了解服务对象。主要是详细了解家庭情况、儿童生长发育情况、病史情况等。
2.进行医学诊断、健康体检、综合评估,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3.评估服务需求。根据个体的实际年龄,进行心理评估和教育诊断。对儿童进行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语言能力、认知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的初步评估。
4.制定个别化教育训练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分析其发展的优势和弱势,与家长商讨,为该学生制定一份适合其发展的个别化教育计划(IEP),供康复团队使用的同时要求家长配合执行。
5.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教育者、医生、助残员甚至家长都要知道康复教育的内容和目标,群体的教育方法一致,互相支持,默契配合,形成巨大的教育力量。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一步一步地按照个别化教育计划来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协调与监控服务的内容和质量,随时调整服务计划。
6.评估训教方案实施质量和效益。这一工作是由一组分工不同的人员进行的,综合评估个体训教康复的效果。根据特殊学生持久性差的心理,要完成训教康复的任务,使学生学得愉快、积极、主动,我们以孩子的兴趣激发为突破口,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和掌握技能,以达到特殊学生肯学、乐学,适应社会的目的。
7.建立完整的档案资料,保证教育和康复训练的连续性。我们为学生建立了一生一档,记录了该生全部评估及康复训练档案资料。
(三)送教上门的服务内容
我们根据诊断、评估的结果对送教上门学生进行了分类,根据不同类别确定了送教上门的分类目标,按照不同的残疾程度编制了送教的内容,包括教育、康复和保健。根据学生的实际制订了个别化送教目标,选择了合适的送教内容和送教措施。
在服务的内容上,我们选择特奥运动项目、缺陷领域的补偿、优势领域的强化以及通过网上学校开设网络课程和进行保健知识的介绍等。另外,还充分运用本土资源,对脑瘫儿童进行肢体康复和认知教学,如通过剥毛豆活动,提高脑瘫儿童的手指精细运动能力;通过农村地区特有的门槛等,让脑瘫儿童得到下肢肌肉群的发展;通过剥桔子和数桔子及吃桔子,既发展了学生的手指精细运动能力,又获得了颜色和形状及数数的知识,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味觉的发展。
我们在送教上门过程中十分注重资料的积累,初步形成了送教上门的个性化课程框架体系。
(四)送教上门的服务形式和手段
我们在服务形式上采取居家入户送教;到康复机构(特教学校、指导中心、医院)结合康复治疗时进行送教;到社区,结合社会和生活教育进行融合式送教;到普通学校,利用资源教室和心理咨询室等进行抽离式送教。
在服务的手段上,我们采取了送教团队对特殊学生的“多对一”的综合会诊、“一对一”的个别训教康复、伙伴合作的融合活动、参与社区的生活体验等。
四、整合资源,提高医教结合送教上门的实效
(一)定制菜单,选择器具,充分提高社区资源的利用率和针对性。农村社区特别是镇级区域范围越来越宜居,各类基础设施齐全,都配有健身器材,方便居民锻炼身体。重残儿童中,许多孩子有严重的肢体残疾,我们充分利用这些设施,针对儿童身体残疾的不同状况,通过医学的诊断和评估,选择合适的器具为儿童服务。
(二)我们和村委、街道的活动室联手,组织适合特殊儿童参与的系列活动,填补本社区儿童的空余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在活动中认识生活、认识社会,练就生活技能,进行生理、心理的康复。
(三)充分发挥特教机构的资源。特教机构具备较先进的康复设施设备,如运动功能训练室、感觉统合室、语训室、多感官训练室、蒙氏室、心理治疗室、音乐治疗室、认知训练室、作业治疗室等专用教室。在开展送教上门服务的同时,我们定期将部分重残儿童接来特殊学校或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由老师或指导医师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康复训练。
(四)我们还充分发挥所在地区的学校教育教学的优势,与学校的送教老师一起,定期组织部分从未上过学的特殊儿童到学校里,深入班级,体验学校的学习生活,与同龄人友好相处,交流、玩耍,重拾生活乐趣。当地教师志愿者定期上门施教时,也常邀请学生志愿者一起参与,增进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的融合。实践证明,经常与普通学生相处,对特殊儿童的身心康复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五)发挥医教结合送教上门服务过程中家长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也是医教结合送教上门服务对象早期干预最重要的人员,我们指导和培训家庭成员学习和掌握一些综合的家庭治疗方法,以提高康复的效果。通过家庭成员的参与,动员家庭的力量去影响和督促学生向好的方向转变。利用家庭的各种条件,纠正其心理行为障碍,提高其生活能力,使之适应社会生活。由于对这些孩子的训教内容都跟他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大多数的训教都是自然地进行,犹如生活的一部分。一切与孩子有关联的事物,如他们的衣服,家里的日用品,身体的部位等,这些都能发挥教育训练的效果。家长在这样的训教中也就有了较大的用武之地。
对特殊儿童进行医教结合送教上门服务是一项高成本性的工作,人力、交通、辅具等的设施、设备和课程的个性化对我们都是一种挑战。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多资源的整合,加上由于此类孩子有限的有效训练时间,对他们进行康复训练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对特殊儿童进行送教上门服务,必须实施医教结合、多方整合,采用规范、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青浦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