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价 数量 总价之间的关系》的教学案例
发布日期:2019-02-08   作者:特教研究所   




李丹

一、 教学背景

本班共有9名聋生。听力损失在80120 dB之间,普遍为中重度听力障碍,总体听觉语言能力较弱。《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在这一节中结合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加以归纳总结,这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前解答各种应用题时遇到过,只是没有加以概括,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节课把这三者的数量关系加以概括整理,加深学生对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通过前几册学习的解答应用题,学生已经接触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只是还没有概括出规律。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如何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并能表达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

对我班的学生而言,创设情景是一个充分吸引他们注意力和调动其兴趣的方法。通过创设各种情境,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活化,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使得我的课堂教学变得更有生气,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潜力。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初步知道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2、会用数学语言表达数量关系,会求单价、数量或总价。教学重点: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基本数量关系,会求单价、数量或总价。教学难点:理解单价与数量的相应关系。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上周五,老师给每个同学一张购物表,让你们根据要求去购物,下面请大家来汇报一下。

 


   

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因为听障学生生活阅历较少,只有通过在实际生活场景中操练,才能准确理解数学知识。】

(二)探究新知

1.知道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含义及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1)出示课件:星期天,小胖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看看他们买了什么?

① 先出示一支铅笔,每支8角,让学生理解每支铅笔8角,再出现2支铅笔,知道买了3支。

② 接着出示一个篮球每个90元,再出现1个篮球,知道买了2个篮球。

③ 出示鱼的图片,知道鱼每千克20元,买了4千克

2)师:请你帮小胖算算每种商品应该付多少钱?

①铅笔每支8角,3支付了: 8×3=24(角)=24

②篮球每个 90元,2个付了: 90×2=180(元)

③鱼每千克 20元,4千克付了:20×4=80(元)

3)总结规律:

① 观察乘号左边,分别表示什么?归总出单价定义。

② 观察乘号右边的数,分别表示什么?归总出数量定义。

③ 观察结果,表示什么?归总出总价的定义。

4)出示课题:单价 数量 总价之间的关系

5)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都用乘法计算)

归总出数量关系式:单价×数量 =总价

运用学过的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引出单价、数量、总价的定义以及第一个数量关系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解决生活问题,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6)练一练:

①下面的数量是属于单价、数量、总价中的哪一个量?

② 口答算式:找出单价、数量、总价,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每千克苹果7元,小胖买了5千克用了多少元?

买了4块橡皮,每块2元,共用了多少元?

2.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

1)口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① 买了4块橡皮,每块2元,共用了多少元?

② 买了4块橡皮共用了8元,每块多少元?

③ 每块橡皮2元, 8元可以买几块橡皮?

让学生口述算式, 通过第(2)和第(3)道题的算式总结出另外两个数量关系式。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这个环节是重点,引导学生去观察 ,去总结规律,激活思维空间,学会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单价”与“数量”的相应关系

连一连

要求总价,哪个学生连得对?为什么?

 

 

选一选。

ⅰ每袋方便面3元 , ,一共用了多少元?

A、买了10 B、买了10袋。

ⅱ买了3 组酸奶, ,一共用了多少元?

A、每盒2 B、每组12

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学生进一步理解去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基本数量关系,以及单位与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三)巩固练习

1、下面是某超市的收银条,有几处被弄脏了,上面的数据看不清了,你能算出来吗?

 

 

 

2.列式计算并写出每道题里的数量关系。

(1)钢笔每支8元,买5支多少元?

(2)5只足球要100元,每只足球多少元?

3.先填出缺少的已知条件,再解答。

浦东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为灾区伙伴献爱心的活动,我校启音部学生共捐助800元钱,购买了书包送给了他们, 请你算一算 ,可以买多少个书包?

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无法解答的情况下出示补充条件:每个书包40

这个环节注重聋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设计,为他们提供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从而获取数学知识,不断提高聋生数学自主学习和应用的能力,进一步训练听障学生的思维能力,并结合实际问题学会应用,教育学生要有爱心。】

(四)布置作业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课外延伸:星期天,和你的爸爸或者妈妈一起去商场购买东西,并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帮助爸爸或妈妈计算价钱,下节课一起交流,看谁算得正确。

三、教学体会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因此,数学教师要认真领会《标准》的精神实质,创造性地执行现有的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在数学学习中,提供实践机会、创设生活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数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教学过程,把数学学习置身于生动有趣的活动之中,让学生参与到生活实际之中去调查,去体验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感受数学有趣、有用、能学。在设计教学时我发现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采撷生活中的实例。因此,课前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们亲自到超市购买一种所需的物品,并且了解这种商品的价钱,以及购买了多少和一共用的钱数。课上注重创设生活场景,把学生从生活中自己搜集到的这些信息写到黑板上,再让学生解答,让聋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正确把握数学的概念。由于这些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学生的兴趣极高,这就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引导学生参与,促进主动思考

聋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课堂上应把学习告诉聋生,尽力为他们提供独立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在本节课上,我并没有简单地把数量关系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结合白板的功能,让学生自己在白板上找出这些题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找出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在白板上亲自动手操作,体会三个数量关系的演变过程,亲身经历了学习的过程。

(三)精心设计练习,发展应用意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曾经说过:“动手最重要,这个东西能创造一切。”心理学家也认为心灵来于手巧。因为听力障碍,现代教育理念主张聋生不能用耳朵“听数学”,而应该动手去“做数学”。这就告诉我们要注重聋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设计,为他们提供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从而获取数学知识,不断提高聋生数学自主学习和应用的能力。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本节课上,我精心设计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内容,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练习中更加深刻地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总之,通过对本节课的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兴趣,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本课获得2008年“上海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活动”一等奖)

(作者单位: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