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在聋儿语训中的探索与实践 ——儿歌《小手 小脚》的教学设计
发布日期:2019-02-09   作者:特教研究所   

上海市第四聋校  张剑瑾

 一、教学背景

(一)聋幼儿背景

我任教的学前语训班有六名听力障碍儿童,其中三个孩子七周岁,今年九月将升入聋校一年级学习;一个六周岁;一个五周岁;还有一个四周岁。六个听力障碍儿童中只有一个是经过了几年的语训,各方面发展都比较好。其余的孩子来校时间不长,语言和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弱。总的来说,班级中聋幼儿的语言能力明显参差不齐。

(二)教材背景

儿歌是以低龄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它是儿童文学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儿歌是在乳儿的摇篮旁伴着母亲的吟唱而进入儿童生活中的。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由感知到模仿,最终学会诵唱儿歌,并从中获得审美感受。虽然儿歌的内容往往十分浅显,易为儿童所理解。然而,对于听力障碍儿童,他们的成长中缺少儿歌的陪伴,这除了本身的听力障碍原因外,要理解儿歌、开口念儿歌、背诵儿歌确实需要经历艰苦的学习过程。因此,几乎学前的听力障碍儿童都没有读儿歌的经历。我想通过儿歌教学,让听力障碍儿童接触儿歌,通过学习儿歌,引起说话的兴趣,提高他们发音的质量。

课堂教学是听力障碍儿童学习语言和进行语言实践的主要场所,语训课更是形成和发展听力障碍儿童语言的关键。本学期课堂教学以小年龄听力障碍儿童为主,以《咿呀学语》这本教材为蓝本,结合新概念学说话的内容和学拼音软件,帮助小年龄听力障碍儿童逐步学习并掌握发音技巧,在此基础上尝试指导他们学习两首简单易懂的儿歌。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注意培养年龄稍大的听力障碍儿童说话意识和语言实践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语言活动,让他们开动脑筋,开拓思维,大胆发言,在语言实践中纠正字音,不断提高语言质量。对小年龄的听力障碍儿童主要的任务就是让他们学习部分拼音的发音,并结合所学的音节来学习朗诵儿歌,为学习语言打基础。

(三)教学设计思路

03岁《咿呀学语》这本教材,是从认知、语言等领域,依据听力障碍儿童对应生理年龄相关行为的发展顺序为听力障碍儿童编制的语言教材,篇幅简短、通俗,内容基本上能接近小年龄听力障碍儿童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容易理解并且掌握。

针对本学期的内容以及我班的实际情况,语训教学的重点是进行听觉察知的训练、基本发音方法的指导和词语的理解;逐步培养小年龄听力障碍儿童的发音意识,培养年龄稍大听力障碍儿童理解词语及句子的能力以及联系图片来理解句子意思的能力;难点是根据他们的年龄与语言水平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具体实施,如:

1.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帮助听力障碍儿童学习与理解;

2.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帮助听力障碍儿童学习与理解;

3.利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帮助听力障碍儿童学习与理解。

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把汉语拼音的教学视为一个多元化的整体,将学习拼音字母的发音、学习指语、学习音节等多个知识技能互相渗透,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指导听力障碍儿童学习简单易懂的儿歌,以调动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是在学习完词语“手、脚”基础上的一节巩固拓展课,目的是让学前听力障碍儿童进一步认识自己的手和脚,同时理解手和脚的几个基本动作。根据低龄听力障碍儿童学习的特点,为了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热情,本节课通过朗读和动作的演示,让他们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语言,体验儿歌带来的快乐,增强学前听力障碍儿童学习语言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一)在掌握“小手、小脚”的发音,理解“小手、小脚”意思的基础上,了解认识“手、脚”的几个基本动作。

(二)通过诵读儿歌和动作演示,进一步理解“手、脚”的几个基本动作,增强聋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词语和图片、动作的对应。

2.儿歌的诵读。

(二)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和儿歌,诵读儿歌与动作的配合。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环节一: 言语技能的训练

1.言语呼吸训练

让聋幼儿在呼与吸交替、拟声、唱音等训练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言语呼吸习惯。

2.嗓音放松训练

   通过颈部放松训练、声带放松训练帮助聋幼儿逐步获得自然嗓音发声,逐步学会调节发音的响度。

3.构音技能训练

通过舌部运动、唇运动、下颌的咀嚼运动等训练帮助聋幼儿刺激构音器官,使其从被动运动过渡到主动运动,并逐步恢复其灵活性和协调性,为言语能力的发展打基础。

环节二:复习检查

复习词语:手  脚(出示《语言主题》电脑软件中“手、脚”的图片)

1.看图识物:看课件中的多幅“手 脚”的图片,认识“手、脚”

2.图文结合,练习说话。

3. 指认听力障碍儿童自己的手和脚,为下面儿歌的学习作铺垫。

环节三:学习儿歌

1.学习词语

1)学习并理解词语:小手  小脚

2)学习词语:举、抱、藏、走、跑、跳的读音

3)看动作演示理解:举、抱、藏、走、跑、跳的意思

2.学习儿歌
1)出示儿歌  


2)跟着老师念儿歌(边念儿歌,边演示动作)。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不仅帮助听力障碍儿童进一步认识了“手”和“脚”,同时通过动作的演示帮助他们理解“手”部的几个简单的动作(“举、抱、抱”)和“脚”部的几个简单的动作(“走、跑、跳”)。通过儿歌的形式帮助听力障碍儿童区分“手”和“脚”的不同动作,提高趣味性,提高听力障碍儿童学习语言的兴趣。

环节四:巩固练习

1.集体的、个别的诵读儿歌

2.听儿歌做动作

3.看动作说儿歌

五、教学反思与讨论

在聋幼儿刚学习了手和脚的发音,认识了手和脚后,我设计了这个儿歌的教学,目的是让聋幼儿通过学习动词“举、抱、藏、走、跑、跳”,让聋幼儿初步感知手和脚的几种动作形式,指导聋幼儿正确地理解“举、抱、藏、走、跑、跳”这几个动词的意思。活动由浅入深,动静交替,主要是让聋幼儿学习用完整的句式表达图片内容,鼓励他们边说边模仿动作,在诵读中熟悉儿歌,并且掌握儿歌内容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大部分聋儿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并且在动作演示中正确地理解了“举、抱、藏、走、跑、跳”的意思,并使聋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学会儿歌,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作模仿能力。但在教学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整个教学活动未能面向全体,有一小部分聋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2.对儿歌这种体裁,对语言、诵读、动作、表情的四统一,学习难度大,不怎么适合小年龄的聋幼儿,提不起真实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要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驾驭教材的能力。在选材、设计方案、开展活动时,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更有聋幼儿,多组织聋儿感兴趣的活动,培养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