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蔡蓓瑛
融合教育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逐渐成为全球特殊教育领域讨论最热烈的议题,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颁发的《萨拉曼卡宣言》确定了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与原则: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一个儿童都有独一无二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有特殊教育需要者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实施此种融合性方针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建立融合型社会和实现人人受教育的最有效途径。十多年来,融合教育,正逐步成为各国特殊教育的主要发展模式;走向全纳,是全世界教育的未来之路。
在融合教育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特殊幼儿在各个机构接受教育的状态悄然发生了改变。在融合幼儿园中,无论是哪种残疾类型的幼儿,都与普通幼儿一样享受到来自幼儿园科学、全面的保教与关怀。在普通班中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也开始受到了关注,教师们由不理解、排斥到能为他们提供合适的个别化教育。在特殊教育机构的学前部,特殊幼儿不仅能够接受到专业的教育训练,也同样能在各项有设计的普特融合活动中走向社会,融入到普通儿童的生活、游戏环境中。这些改变源自理念的变化,更需要特教工作者不断实践、探索,将理念落到实处。
一、以先进的理念引领融合教育实践
上世纪末,有专家先后提出了学前一体化教育与融合保教的理念,前者指“在同一个教育机构或教育环境中,对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共同进行的教育”;后者指“在幼儿园附设特教班,同时让轻度残疾和有一些问题行为的儿童在普通班中接受保教”。两者对各个学前特教教育机构在特殊幼儿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改革。
将特殊幼儿安置在普通幼儿园或者是普特教育机构开展融合活动,其最终极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融合理念的一种形式表现,或只是提供一个环境任特殊幼儿自然学习,而是在考虑特殊幼儿能力及限制的前提下设计课程、进行教学,以达到整合多方资源,发挥幼儿潜能、提升幼儿能力的真正目的。先进的理念呼唤着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师教学行为的跟进,为此,在近十年中,市教研室组织各个学前教育机构在融合教育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以促进学前特殊教育的内涵发展。
二、以专题研究为突破口探索融合教育
1.
以课程研究为突破口,探索融合教育的模式
融合教育的推进正处于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阶段。学前教育课程以一日活动为课程,分为生活、运动、游戏与学习四门课程,十分符合特殊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为融合教育的开展奠定了课程基础。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在整体课程体系中寻找突破口,为特殊幼儿提供了不同的融合模式。如,招收聋儿的幼儿园(学校)以幼儿园课程为主体,研究了聋健合一的融合模式;招收智力残疾幼儿的幼儿园研究了融合保教模式;有为安置在普通班的轻度智力残疾幼儿设计了个别化教育方案;也有为特教班幼儿设计与普通班幼儿相互融合的课程,既保证了特殊幼儿与普通幼儿有共同的课程,如生活、运动,也有专门为他们设置的课程,如感觉统合训练、语言训练等;同时还有与普特幼儿在一起开展的课程,如角色游戏等。设置在特殊学校的学前班也积极探索了社区合作、结对融合等融合模式,开展的融合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主题、有内容,可评估。不同的融合模式为每一个特殊幼儿提供了适合他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保证了他们处于真正的、有意义的融合环境中,获得最佳的发展。
目前全市各个学前特教机构已形成了多种融合模式,如,完全融入模式,聋儿、轻度智力残疾幼儿、高功能自闭症幼儿基本完全融合在普通班中,与普通幼儿学习同样的课程,并且由普通班幼儿教师负责对其设定个别化教育方案(聋儿语训仍由接受过专业训练的语训教师承担);部分融入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根据部分中度智力残疾幼儿和自闭症幼儿的特点和能力水平,每周固定时间安排他们参与普通幼儿的运动、角色游戏、学习活动,普通班教师和特殊班教师共同设计幼儿的融合方案,由普通班教师为主进行观察、评估,再共同商议调整方案;间断融入模式,是针对部分中重度智力残疾幼儿与低功能自闭症幼儿的融合方式,在课程上安排固定的时间(如一周几次),让他们能参与幼儿园运动、游戏或每学期设计的大型主题活动。
2.
以区域活动研究为突破口,探索融合教育的教学形式
融合课程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去实施,幼儿园区域活动研究的成熟经验为开展融合活动提供了宽广的时空。特殊幼儿区域活动的专题研究立足于个别化教学,重点研究了具有开放性、选择性特点的区域活动对融合活动内容与教学形式的推进作用。特殊班中的区域活动主是以特殊幼儿的需求和兴趣为依据,将活动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根据某一阶段每个幼儿个别化教学目标来设置活动区域,安排相关活动内容,有效弥补了原先集体教育活动中因个体差异大,难以落实分层要求的缺陷;根据融合课程目标,将特殊幼儿安排参与普通班幼儿区域活动,在发展他们潜能的同时促进了他们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专题研究发现,开展区域活动不仅丰富了原先一对一的个训方式,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落实融合教育的理念,使特殊幼儿能与普通幼儿一样能够自主选择,通过与操作材料、区域环境、同伴以及教师的充分互动而获得最适宜的发展。
3.
以教育对象研究为突破口,探索各类残疾幼儿的融合方式
学前特殊教育的对象包括盲、聋、智力残疾、自闭症等各类残疾幼儿。在融合教育的探索中,聋健合一、盲童家校融合保教、智力残疾幼儿融合保教等模式正逐步形成。但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自闭症幼儿进入融合教育机构,给开展融合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社会交往障碍是自闭症幼儿的典型症状之一,将自闭症幼儿真正融入到我们的环境中,融入到同伴的活动中,是融合教育的一块“硬骨头”。近两年来,我们将自闭症幼儿在学前机构中的教育训练作为研究主题,围绕自闭症幼儿言语沟通障碍、刻板行为、认知异常、社会交往技能等问题以及教育对策进行专题研究。目前,教师们已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闭症幼儿因发展障碍产生的语言与沟通问题、严重的行为与情绪问题以及幼儿园生活适应等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总结了一些基本的教育策略。同时,针对自闭症幼儿的不同类型,也研究了不同的融合方式,如将高功能自闭症幼儿安置在普通班,一日活动基本由普通班教师负责,特教班教师定期进入普通班对其进行观察,与普通教师共同商议,对其某一阶段发展进行评估,调整教育方法;一般的自闭症幼儿主要安置在特教班,但会根据他们认知发展的不均衡性特点,定期安排适合他们认知特点的区域性普特融合活动,发展他们认知方面的潜能,创设他们学会正确的社会交往技能的环境。
学前特殊教育,作为早期干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融合教育的大背景下,已经从心理—医学的单一模式开始走向关注残疾儿童所处的社会与人文环境,强调发展促进残疾儿童与社会沟通的融合教育模式。在推进融合的进程中,上海市各个学前特教机构都行动起来,各项基于教学实践探索的研究纷纷呈现,有聋健合一保教模式的探索,有早期干预中家校融合保教模式的研究,有普特教育机构融合活动的研究,有普通幼儿园中分合教育模式的研究,也有普通幼儿园中对超常儿童教育的尝试与探索……可以看到,这些源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探索与研究为融合教育工作的推进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上海市的学前特教研究正逐步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当然,学前特教可以研究的空白点还很多,有着十分宽广的研究领域,需要去挖掘,要真正做到无痕的、全方位的融合,还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更大胆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