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育 整合资源 努力推进医教结合工作
发布日期:2019-02-09   作者:特教研究所   
编者按:青浦区是上海市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首批实验区之一。本专题集中反映了青浦区政府高度重视特教工作,整合各类资源,努力推进医教结合工作的各种举措:从点到面,逐步推进,确保医教结合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教师和指导医生队伍建设;从检测到制订训练计划,规范运行机制;建立“医教结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不断完善保障体系,推动青浦区特殊教育的新发展。本栏目刊登了青浦区辅读学校、特教指导中心,朱家角人民医院、初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践研究,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印证了该区开展“医教结合”工作的特色,可供大家学习借鉴。

立足教育  整合资源  努力推进医教结合工作

王海青


青浦区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是一项旨在满足特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需求的跨行业、跨学科的探索性行动研究,也是我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通知》、《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成《青浦区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一项具体工作。

在区政府分管领导主持下,此项工作在前期试点基础上,于20111月以项目形式正式启动。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实践,在区政府领导的重视和统筹协调下,在市教委和市、区两级医学、教育专家的指导下,通过教育、卫生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一、“医教结合”的界定

实施“医教结合”并不是把学校变成医疗机构,也不是教育部门推卸责任,而是通过医学的介入,降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难度,从而有效提高特殊教育的质量。实施“医教结合”也不是教育和卫生两个部门的简单合作,而是通过建立教育、卫生、民政及残联等相关部门分工合作的长效机制,完善医教有机整合的特殊教育保障体系,促进特殊教育的内涵发展,这也是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新目标与新任务。我们必须坚持以教育为主,促进教育、康复与保健的有机结合;必须以建立长效机制为重点,整合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必须坚持以区域对象全覆盖为目标,全面推进特殊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二、我区医教结合的工作基础

1.政府重视、领导关怀

区委、区政府领导十分重视特殊教育工作,经常亲临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专项调研,研究解决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困难与矛盾,并把特殊教育作为区域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

2.周密调研、制定规划

区政府专门召开区长办公会议,研究讨论《青浦区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分管区长专门召集教育局、卫生局分管领导研究制定《青浦区教育局、青浦区卫生局关于开展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的意见》。

3.座谈研究、落实任务、会议推动

201115,我区举行了医教结合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由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主持,教育局、卫生局党政主要领导与分管领导等出席仪式,分管区长到会并讲话。

领导重视、教育部门主动使我们很自然地与卫生等部门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更是为合作提供了机制保障。目前,在市教委基教处的领导与关心下,我区的特殊教育事业正健康有序发展,基本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为核心、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补充的具有城郊型特点的区域特殊教育新格局,进一步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互相衔接、普特融合、医教结合、着眼终身的特殊教育发展新体系。

三、稳步推进、深入研究、注重实效

(一)从点到面,工作重心逐步推进

“医教结合”工作涉及教育、医学等多个领域、多家部门,大家对此项工作还不是很熟悉,没有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工作开展的难度相对较大。

为此,我们首先决定选择部分骨干教师与指导医生合作,边实践边研究,积累经验;

其次,选择部分积极性较高的、能配合进行康复训练的家长及学生,便于出成绩,增强信心;

第三,选择部分在特教机构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比较成熟的康复项目进行先期实践。开展一段时间以后,再扩大到随班就读、学前特教和送教上门的残疾学生之中,以点到面逐步推进,确保医教结合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四,整合资源,创建送教上门的新机制。我们变单一的学校上门送教为团队组合式上门送教与来校受教相结合;以志愿者的形式组建特教机构教师志愿者队伍、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教师志愿者队伍、残联部门的助残员队伍、专业指导医生及社区医生志愿者队伍等四支队伍,在区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的统一协调下共同对重残儿童或送教上门或接其到特教机构实施教育、康复和保健服务。

(二)从特教老师到指导医生,队伍建设逐步深化

医教结合项目的推进过程是一个学习、培训与实践创新的过程,必须要加强教育、康复及保健队伍的建设。教育局、卫生局领导明确指出,要聘请华东师范大学及专业医疗机构的专家对特殊教育教师和指导医生进行培训,要把培训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我们准备通过三年的培训为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与更专业的技术支持;通过对指导医生的培训,进一步提高指导医生的指导能力。具体内容如下:

1.对在职特殊教育教师提供专业化教育培训,拓宽认识视野,使其了解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掌握先进的特殊教育理念,搭建继续教育、知识交流与经验分享的互动学习平台,为培养复合型特殊教育教师奠定基础。

2.普及和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医学基础知识,增强他们对各类特殊疾病的认知度;提高对各类特殊疾病治疗的认知和相关辅助康复训练技能。

3.邀请专业康复培训师实地指导,通过理论和实践训练正确使用各类康复器械,提高教师康复训练的技能;掌握正确的评估方法;能正确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

4.通过实践探索在特教学校进行“医教结合”的方法和模式。

5.对指导医生及特教各类康复专业的骨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完成对培训者的培训。

(三)从检测评估到训练计划的制定,运行机制逐步规范

1.建立残疾儿童发现、诊断与安置工作管理网络

加强对检测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医学检测定点单位,实施定点、定标准的医学检测制度,根据残疾儿童入学检测与评估结果提出安置建议,提高残疾儿童入学安置的科学性。

1)建立残疾儿童发现、诊断、转介、安置运行机制。

2)建立在市定点医疗机构确诊报告基础上的康复安置、康复训练安排制度。

3)成立青浦区残疾儿童入学鉴定委员会。

建立由教育管理、特殊教育、普通教育、医学、康复、心理学等专家及家长代表组成的区残疾儿童入学鉴定委员会,根据鉴定结果及学生实际表现,对残疾儿童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估,提出安置与个别化教育建议。同时,制定《残疾儿童入学鉴定委员会职责》、《残疾儿童入学鉴定委员会工作实施方案》。

2.建立适合每一位残疾儿童的教育与康复服务体系

为本区内幼儿园、特殊学校、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各种安置形式下的智力障碍、低视力、重听、自闭症、脑瘫、语言障碍等残疾儿童制定合适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开展个别化教育与康复服务。

(四)从制度建立到人、财、物落实,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加强医教结合工作的管理,有序推进,确保开展医教结合工作所需的人员、经费、设施设备等资源。我区建立了区医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由教育局分管局长、卫生局分管局长担任本区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相关科室专人负责医教结合工作,同时也通过建立多项制度来加强管理工作。

1.建立工作例会制度。教育局、卫生局定期召开医教结合工作联席会议,研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组织落实实施措施,及时反馈实施情况,提高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本区特教机构与医院合作,双方共同研究、确定各自的职责、义务、工作内容、操作方式与程序等合作方案的具体内容,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2.建立定点服务制度。为了确保医教结合工作的针对性、长效性,区卫生局负责指派区内相关医疗专家或聘请市级医疗专家定期为区内特殊教育机构提供定点服务;区教育局负责聘请市级特殊教育专家为区内特殊教育机构提供定点服务。具体合作方式由专家所在医疗机构与受指导特殊教育机构共同确定。

3.建立评估制度。为了提高医教结合工作的有效性,定期开展医教结合工作实施效果的评估。

4.建立经费支撑保障制度本区特教机构与医院合作开展医教结合工作的经费列入区民政局、区残联提供的特教康复专项资金支出范围,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落实,具体数额和支付方式由学校和医院合作、双方共同协商确定。同时,区教育局、卫生局将医教结合经费列入专项预算,加强经费使用情况的管理。

医教结合项目的实施是推进特殊教育发展的一个抓手,我们必须把项目的实施与推进整个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将以本项目的实施为契机,愿和大家一起为开创上海特殊教育事业的新局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医教结合工作的初步成效

(一)区域医教结合运行机制正在形成

目前,由教育、卫生、残联、社会力量共同合作的医教结合协调、管理机制已基本形成。管理机制成就了良好的特殊教育工作生态,特殊教育工作从教育部门的一头热变为教育、卫生、残联等部门的几头热,齐抓共管,协同推进,打造了政府领导重视、全社会关心的特殊教育工作局面。

立足教育、以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为核心、教育与医疗相结合的工作长效运行机制也已经形成,这也为我区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的长期、科学、深入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教师、指导医生的专业素养进一步提升

通过学校与医疗机构、教师与医生的合作实践,特别是通过有计划的专业培训,进一步改善了学校医疗专业资源和技术力量薄弱的现状,提升了教师、医生为特殊教育对象开展康复教育训练的专业能力,为医教互补、合作融合奠定了基础。

(三)提高了对残疾儿童实施康复教育训练的针对性、科学性

由于建立了医学检测定点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实施定点、定标准的医学检测制度,残疾儿童入学检测与评估结果更科学、更具权威性,家长观念也逐步更新,检测工作更加顺利。同时,教师和指导医生了解了医学诊断与教育评估的结果,并在合作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个别化训练计划,也使得个别化训练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四)初步形成了康复训练的课程框架

特殊教育教师与指导医生共同研究编制了医教结合康复训练的六大类型课程框架,使医教结合研究项目的结果因课程化而得以长期实施。

医教结合项目的实施使特殊教育和医学康复的理念进一步扩大、深入,并且相互融合、渗透,也促使身心障碍儿童的早期康复效果达到最大化。我们将以本项目的实施为契机,把项目的实施与推进整个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并且把它看成是在政府重视下教育、医疗和社会相关部门共同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一项探索性、实践性的重要工作。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深入研究,脚踏实地、注重实效地工作,医教结合的推进必将使青浦区特殊教育水平得到迅速提高。


(作者系青浦区教育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