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低视力幼儿的视觉功能开发问题
发布日期:2019-02-19   作者:特教研究所   

罗慧珍

 

早期干预对视觉残疾儿童特别重要。若能尽可能早地针对他们的特点,施以系统的特殊教育训练,促进其各方面的健康发展,他们就有可能沿着常规发展道路,与正常伙伴同步前进。

低视力是一种轻度的视觉残疾,我国以优眼最佳矫正视力等于或大于0.05、小于0.3为标准。这样的剩余视力是患儿非常宝贵的一笔“财富”。对他们实施早期干预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尽可能利用和发展剩余视力,提高视觉功能。视力和视觉功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视力是分辨二维物体形状和位置的基本能力,而视觉功能是应用视力观看事物的实际能力(即功能性视力);前者是后者的发展基础。在同样视力条件下,不同视障儿童的视觉观察能力可能很不一样。视觉功能训练理念认为:视觉需要学习和培养,人的实际用眼能力可以通过训练而提高,视觉功能的高与低既和生理视力有关、又受视觉经验和技巧的影响。用进废退是生物体机能发展的普遍规律。利用各种各样的刺激物来刺激低视儿童的视力,激发其观察兴趣,丰富起视觉经验,能够使他们终身受益。笔者长期从事低视幼儿教育工作,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和教训,将在本文中就低视儿童视功能的开发问题谈一些粗浅认识和做法。

一、因人制宜,区别对待

视力残疾的诱因及表现十分复杂,对不同的儿童应有不同的训练要求和方法。如对稍有光感的重残儿童,着重引导他们感受光刺激,寻找光的来源,并循光而动,以增加活动上的便利。对视力较好的儿童,又要考虑到各人眼疾对光的不同反应。如:对黄斑病变患者,训练活动要避免强光的刺激;而对小眼球、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等患者,则要采用强光照明,以帮助他们辨认事物外型。训练时要让儿童先看静止的物体,再看晃动的物体,以便建立一定的视觉表象;之后,再帮助他们把视觉表象与通过听、嗅、触等感觉渠道获得的信息综合起来,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教儿童学会:①视力集中,以便看清物体、图片;②视力追踪,将视力从一个目标转向另一目标,能用眼睛看移动着的物体;③全面看物体,避免认知上片面性。

二、创设有助于低视儿童观看的环境

这是促使儿童视功能开发的必要手段。正常儿童的视觉发育主要在日常的各种活动中完成,而视觉严重缺损的儿童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这种可能。所以,幼儿园需要设法创设有助于他们观察事物的环境。幼儿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的创造、环境的教育。环境的创设要尽量符合他们的视觉及认知发展特点,使他们感兴趣,诱发其观看事物的动机。例如,室内的布置及展示的各类玩具要色彩鲜艳、富有童趣;室外的周边场地种植上各种漂亮的花卉及观赏植物等。有了良好的环境,儿童未必能自发观看。所以,还要注意启发和鼓励儿童进行观看,让他们反复感受和领略周围世界的绚丽多彩,从而刺激和提高其视觉锐敏性,培养他们的观看技能。

除了在校内创设视觉环境之外,还要尽量利用校外的大环境。校外动态的大千世界与校内的静态环境相比,更能引起低视儿童“看” 的兴趣。可以带儿童观察学校周边的自然及社会环境、标志性建筑,去农村领略大自然的风光;组织他们到普通幼儿园参加“联谊”活动。这些活动既能丰富低视儿童“看”的内容,又会促进他们与一般儿童及成人之间的交往合作。

三、发挥健全感官的重要补偿作用

人的各种感官构成一个完整的功能系统,协同活动,相互补充,从而保证对客观世界的正确感知和适应。当视觉发生障碍时,触觉、听觉等健全器官就会加强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补偿视觉的损失。所以,视功能的训练必须吸引健全感官的参与(实际上也不可能排除它们的参与)。在引导儿童进行观看时,要有意识地让他们摸摸物体的形状、听听它的声音、闻闻它的气味、尝尝它的味道,或者加上体验物体的振动。在春天,带幼儿去领略鸟语花香的美景:循着悦耳的鸟语去找小鸟在哪里;循着花香去找花儿在何处、是什么色彩的;听着淅淅沥沥的声音,观察小雨点的洒落,体验它们洒落在手或脸上感觉。如果回到教室里再组织他们欣赏有关的儿歌或诗(例如《春雨的色彩》),进行回忆交流和进一步的学习,效果会更好。在秋天,带幼儿去观看落叶:站在树底下,倾听风吹树叶的沙沙声,观看小树叶随风飘落的情景,拾起树叶摸一摸、看一看,了解其色彩和形状,甚至请儿童抱住树干摇一摇,看看会发生什么情况。回到教室里再进行类似上面的加工。这样做可以:(1)使儿童模糊不清、残缺不全的视觉形象得到多方面的补充,变得清晰而完整,明显提高其观看事物的实际能力;(2)满足儿童固有的探索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大大增进其认识客观世界的积极性;(3)促进他们健康情绪的发展。而且,由于各种感官之间的相互加强,视觉功能的发展又会反过来增进完好感官的感受性。

四、紧紧地和各种常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与学校一样,教学工作也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应该是发展儿童视功能的基本途径。离开这些常规活动,就事论事地进行视功能训练,不可能富有成效。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方法和组织等环节都蕴涵着丰富的视觉补偿可能性,都能为之做出贡献。教师应当善于发掘和利用这样的机会。美术教育尤其如此。要画东西,就必须仔细观察、会使用不同的色彩。笔者特地尝试了对低视儿童的美术教育,让他们利用剩余视力去感知美、创造美。如泥塑“小蝌蚪”,先让低视儿童在柔和的音乐声中,借助放大镜观察蝌蚪的外形及其游动姿态等(发现美),再动手塑造小蝌蚪(创造美)。儿童非常喜欢这样的活动,他们此时会感到自然、轻松、愉快,表现出固有的天真活泼,不时为自己的成就发出爽朗笑声。

五、紧紧地和儿童的语言发展相结合

语言是极其重要的认识和思维手段。感知活动的理解性就在于有语言的积极参与。语言也是低视儿童有力的缺陷补偿工具、认知和情感发展的重要杠杆。语言活动应当贯穿于训练过程的始终,用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儿童的观看活动,让他们明白:看什么、怎样看、先看什么、再看什么、重点看什么。在观察过某个具体对象之后,即刻组织他们进行议论,说说看到些什么,有哪些特点。离开语言的组织引导,儿童的观看只能是盲目的,低效率的。

视功能训练活动在利用儿童的语言的同时,也应当为发展其语言能力做贡献。笔者发现,低视儿童的语言能力往往不如盲童。这是由于他们爱看而不专心,注意力易分散,不善于倾听别人的言语、积累词语,懒于言语表达。因而,结合视觉训练活动发展他们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不但要用语言引导他们看,还要启发他们说,不会说的词语及时给以提示,尽量使他们获得的视形象都能有相应的词语可以表达,达到形象和词语的统一。不能用言语表达的视形象往往模糊不清、保持不久。

另外,不论在何种情况下,只要是和儿童在一起,教师就应当看到什么,给儿童说什么,并鼓励他们进行多方面的观察。视障儿童的大部分知识和信息都是通过语言交流而获得。教师应当不惜口舌,尽可能把自己看到和知道的东西说给儿童听。

六、加强家园联系,争取家长配合

儿童的发展受着家庭、幼儿园及社会三大元素的影响。家庭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天然场所和有效环境,家长是他们的第一老师。密切幼儿园与家长的联系,让家长们关心并参与视功能训练活动,让家庭环境成为儿童学习观看事物的重要平台,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家长的参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配合幼儿园实施拟订的训练计划,在家里开展相应的训练,利用和巩固教师的训练成果;二是结合家里的具体环境和生活活动开展各种可能的训练工作,拓宽视功能训练的范围。教师在两种情况下都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既要积极主动地密切和家长的联系,及时向家长介绍视觉训练的作用、内容、途径、方法和要求,又要介绍每个时期的训练计划和已经获得进展,向家长提出具体的配合要求,还要了解儿童家里的环境和日常活动,介绍与之相关的训练建议,并随时询问他们的工作情况和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家长在孩子的视功能开发方面能够大有可为。关键是使他们打破顾虑,懂得用进废退的原则,不要怜惜子女的剩余视力,而要积极、合理地引导子女运用视力。要帮助家长运用好家庭活动和家庭环境这个重要的训练平台。家庭内外环境中许多物品,都可让儿童自己去找、摸、拿和使用。庭园中的树木花草或阳台上的花卉盆景,都可以引导孩子去观看;经常带子女到动物园、公园及其他绿化地带散步,激发他们看看说说。观看绿色的东西亦对眼睛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带孩子上街观看各种静态和动态的目标,适当安排孩子看电视,也是有效的训练途径。还有孩子的生活自理及简单家务劳动技能培养,例如洗脸刷牙、进餐、入厕、穿衣、洗衣、擦灰尘等,都能提高儿童的用眼能力。只要孩子力所能及,没有安全隐患,就应该让他们学着做。千万不能因为孩子看不清,动作慢、易出错而过分怜悯,处处加以保护,事事越俎代庖,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样虽然保护了孩子,但也剥夺了他们实践、锻炼、学习和发展的好机会,可能使他们成为自己终生的累赘。

总之,在幼儿或更早的时期,就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可能的资源和渠道,动员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采取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有的放矢地对低视力儿童进行系统的视功能训练,以便使他们及早地获得大量感性知识和认知技能,具有健康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能够适应各种活动环境,为进入学龄阶段奠定扎实基础;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锻炼,最终融入主流社会,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作者单位:上海市盲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