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导下的盲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发布日期:2019-02-19   作者:特教研究所   

陈雅玲

 

纵观盲校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传统的牵引式”“灌输性的语文教学现象较为普遍。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长期过于强调被动性的接受学习,其结果必然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减退。而新课标则倡导的是角色的定位,知识的建构。强调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它要求教师让学生从被动地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发现并研究解决问题,而教师将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研究的指导者甚至合作者。这种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又要求学生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培养出学生团结协作、科学求实的优秀学习品质,有助于他们以后的终生学习及自我发展。近几年来,我们边学习新理念,边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实施,给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与勃勃的生机。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注重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达到语文课堂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显而易见,语文课程既包括语言知识的传授与语言能力的培养,又包括人文精神的弘扬。所以,我认为阅读训练应该把对课文形式的学习和内容的学习统一起来。在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时,不能离开对文章语言形式的理解与感悟。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牢记一句话:语文课程人文教育功能的发挥应该结合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如:在执教《七颗钻石》一课时,学完全文后我让学生续写故事。通过练笔训练增强学生对善、恶的判断能力,提高审美的水平。再如,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我又抓住文中大段的心理描写,从文本出发设计了这样一段写话练习: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阮恒想:             ,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此时他想:                   

阮恒静静地躺在草垫上,看着从自己体内输出的血液,心里             ,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他想: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阮恒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他心里                  ,他想:                  。于是,他紧闭着双眼,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他越来越_                     ,越来越                   ,越来越                   ,但他下定决心                 。”

这一练习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与文中人物心灵的对话,感受人物身上所闪现出的真诚的友谊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友情观,使学生不但得到了思想上的熏陶,更得到了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倡导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培养盲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标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让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它可以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从而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盲生在学习中的情况是碰到问题却很少提问。究其原因有:一是多数低年段盲生存在胆怯心理,不敢提问;中高年级的盲生怕提错,不愿提问。二是有些学生碰到问题,不知如何提问。三是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或是创设提问的机会。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真正认识到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并为此提供一个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环境。

1、敢问,自主探究的前提

鼓励学生敢于提问的关键是要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破除学生怕提问、怕被嘲笑的心理疑虑,让学生大胆地问,毫无顾忌地问。凡是提问,不管好与坏,对与错,均应给予肯定和称赞。这样,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在《奇妙的眼睛》一课的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后,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在巡视中却发现大部分学生只是停留在读课文,而没有思考。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于是我笑着鼓励大家:“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呀?有就提出来,老师喜欢勇敢的小朋友。看谁第一个举手!”不一会,就有小手举起来问,“老师‘奇妙’是什么意思?”我当即给予了表扬。接着其他学生也开始纷纷仿效把不理解的词语说了出来。针对学生这种思维定势和从众心理,我又启发道:“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句子呢?”不一会,一位学生说:“望远镜是天文学家的‘眼睛’。这句话我不懂。”“你真行,一下子就找到了文章的重点句。”当我的话音还没落,又有小朋友提问,“老师,显微镜是医生的‘眼睛’。这句话我也不懂。”“老师,望远镜、潜望镜和显微镜怎么可以称作‘眼睛’呢?”……在老师的鼓励和诱导下,一个又一个问题提出来了。虽然有的问题与课文中心无关,没有多大思考价值,但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激发和培养,为他们自主探究学习做好了铺垫。

2、善问,自主探究的根本

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敢于提问还是第一步,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结合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介绍自己的见闻发表自己的见解。

为了让学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关键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进行质疑。如:在教学《熊妈妈收菜》一课时,可以先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的方法读读课文,找一找熊妈妈说的话。让学生自己找出熊妈妈第一次说的话中的关键词“最好吃”,然后围绕这个词,教师再提出问题:为什么萝卜的根最好吃?学生模仿提问的方法,找到了熊妈妈四次说话中的关键词,并提出了相应的问题:为什么白菜的根不好吃,它的叶子才好吃呢?为什么西红柿的叶子不能吃,要吃它的果实?为什么马铃薯的果实不能吃,它的块茎才好吃呢?由于学生紧扣词语提出问题,并围绕问题学习课文,通过学习解决了问题,从而逐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本的内涵。

此外,还应教会学生大胆地围绕课文题目、课中标点、课中空白、课文结尾、人物言行等内容提出疑问。这样逐渐培养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

3、乐问,自主探究的关键

敢问、善问还必须让学生能乐问。学生从敢问,善问到乐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充分的思考时间,充分的提问时间,实实在在地让学生质疑问难。一段时间训练后,学生“不从众,不唯师”的心理逐渐形成,从以往“要我问”逐步变为“我要问”。如:在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课时,一位学生质疑“为什么科利亚开始时没有挖到木匣,而后来又挖到了木匣?”语音刚落,课堂便骚动起来,学生跃跃欲试。我便抓住契机,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组织讨论,放手让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木匣是科利亚四年前埋的,那时候他还小,步子也小。”有的说:“科利亚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走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有的同学在一起讨论,还有的自告奋勇模拟科利亚挖木匣场面……学生意见之热烈,感悟丰富而独特,充分表现了个性化的主观感受,这正是探究学习所追求的境界。

综上可见,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等亲身体验的学习,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倡导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已不可忽视地成为现实的需求和未来需要。

三、创设情景、加强直观,弥补视觉缺陷,激发盲生学习兴趣

情景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视力缺损导致盲生对具体的物象缺乏直观的认识,容易将文字所阐述的具体物象与他们自我感受到的景象之间存在部分或较大的偏差,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相应的情境,在弥补形象缺损的同时,给他们铺垫一个情感基调,让盲生有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他们全身心投入。

情景的创设便于把盲生带入特定的环境中,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思考。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在教学前,我带领学生到花房身临其境地感受葫芦藤、葫芦叶、挂着的葫芦等,让学生对葫芦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教学中,我布置了一个场景,让学生通过听到纷纷落下的葫芦的声音,再触摸被蚜虫咬得满是洞的叶子来思考葫芦落下的原因。进而弄明白葫芦叶长虫后,不及时治的话,最终将会导致葫芦的枯死。学生对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地落下来抱有浓厚的兴趣,迫使他们主动地去读书,去文中寻求答案。此外,情景的创设也是为了发展语言。在教学第二、三小节时,教师让学生融入课文中,假设自己也是那个邻居的话,会怎么劝;想想自己是那种葫芦人又会有什么想法……课堂中,教师精心创设的情景,学生们带着积极的情绪学习,纷纷举手发言,在一种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加强朗读指导,帮助盲生在读中感悟文章的内涵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又可以发展他们的思维和陶冶情感。所以,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因此说:朗读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教学《和时间赛跑》中,我让学生先听我的朗诵,接着让学生在跃跃欲试中自由诵读,联系实际,发挥想象,这就使学生带着阅读期待,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还原语言的形象,感受语言的情感。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同桌互读,小组朗读等形式多样的读,让学生在读中质疑,缘疑再读,最后补白省略,使学生在这一感性的学习方式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深切体验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深刻含义,而且从中自觉感悟珍惜时间的价值所在。从而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提升自己的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

 在盲校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加强范读(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新词、生僻字盲生读不准就容易曲解文本的意思),并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有目的地指导朗读,熟读成诵。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中去理解课文,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新课程标准》如同一股春风,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春的气息,带来了勃勃生机。这股春风吹开了教师们的心扉。按新课标育人,让我们把课堂看成一个生命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上海市盲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