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准课题是开展科研的关键
发布日期:2019-02-21   作者:特教研究所   

苏忱

当广大教师要着手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时,首要的问题是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课题。选择课题既是教育科研的第一步,也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就好比打一口好井,首先要找到一个好的泉眼。爱因斯坦曾在他的著名论文《物理学的进化》中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英国科学家JD·贝尔纳也曾指出:“一般来说,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可以这么说,选题关系到研究的成败,也决定着研究可以走多远。课题选得好,得心应手,反之则事倍功半,甚至半途而废。

一、什么是课题

课题来自于问题。教育中的问题也就成为教育研究的课题来源,但并不是所有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都可以成为研究课题的。大概要具备三个条件——

1. 研究具有必要性。即研究的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研究可为同类问题提供事实、经验或教训,提供一定的实践或研究基础。

2. 研究实施具有可能性。通俗讲,就是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研究工具等基本满足研究的需求。作为第一线教师更需防止课题选择时求大、求全,最终因研究队伍与条件不匹配,使课题研究不能善始善终。

3. 用一种或几种方法可获得明确结论或答案的问题。有些宏大叙事尽管重要,有些问题尽管意义深远,但研究内容不明确,仍然只是待研究的问题,而不是课题,因为不可能用科学的方法去揭示答案。

二、课题的来源

教育科研的课题就是来自教育中的问题,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两大方面,譬如说,可以从国内外教育信息动态报道、教育类报刊杂志、专题资料集、获奖论文集等各种教育信息和理论文献中寻找课题,把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别人尚未注意的问题,或理论与理论之间,理论与经验之间,理论与实践事实之间的矛盾等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但是,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和基层领导却更应在教育实践中选择合适的课题加以研究,才能扬长避短,更快地取得成效。具体说,又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寻找和发掘研究课题。

1.从工作中的困难与问题中发掘课题

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工作中也会被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困扰,有些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解决这些问题对促进教育实践有较大的意义,就可以把这类问题和困难作为课题,认真研究与探索,将会取得很大实效。

上海多年来取得的很多重大成果都体现了这一特点。例如,闸北八中多年前一直是一所典型的薄弱初中,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比较差,生源质量差,造成该校的教育质量始终很差。该校的领导和教师把这一困难作为研究的课题,开展了“成功教育”的研究,用科学的方法确立教育目标,调整教育内容,设计教育手段,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与实践,终于获得了教育的成功,在取得科研成果的同时,也直接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改变了学校的落后面貌。

2.从教育发展与教育改革所面临的新情况中发掘课题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教育在改革,不断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就会形成许多研究课题。闵行区平南小学16年的研究经历很能说明问题。办学初期,学校的学生主要是来沪务工的随迁子女,对这类学生的教育,是当时社会与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学校研究的重点就是如何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规则、养成习惯,具有自尊,成长为融入城市社会的新上海人。三年后,这一研究目标基本达成。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新的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对未来的公民的要求是:不但要牢固掌握语、数、英等学科知识,还要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科学教育。这时学校又确定了“激发和培养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研究课题。学校发展到第三阶段,只有通过规范的、高质量的管理才能保证学校继续前行,提升办学品质。于是学校又把“追求‘零缺陷’服务,加强精细化管理”作为研究与探索的重点,以推进学校工作。16年中,学校先后承担了5个课题,既环环相扣,又针对每一阶段的突出问题集中攻关,当然也就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3.从如何提高本职工作的质量上去发掘课题。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尽管工作岗位不尽相同,但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与职责,如何更好地完成本职任务与提高工作的质量?这里就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例如,上海市一师附小就针对学校的教研组活动进行研究。他们通过了解认为:学校开展的教研组活动存在着形式重于内容,费时费力且针对性差,对教师业务提高产生的作用不大这一状况实际存在,且在各类学校具有普遍性。于是围绕“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着重研究教研活动的任务、活动方式、组织形式、研讨内容类型等。最终既切实提高了本校教研活动的质量,也形成了可推广、可应用的科研成果。

再如,幼儿进入小学总会出现很多不适应,既有学习上的不适应,更有生活中的不适应。针对这一情况,杨浦区进行了“幼小衔接的研究与探索”。研究着重解决:幼儿园如何加强入小学前的准备教育;小学起点课程如何降低坡度;一年级新生教育教学方法如何适应初入学儿童;学校和幼儿园各自的教育管理如何调整互补;幼儿园、小学教师如何互相融合。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终于取得了很好成效,为全市提供了经验。

4.从自身和他人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中去发掘课题

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但往往又是相对零碎的、不自觉的,因此也常常使这些宝贵经验成为过眼烟云,自生自灭,难以运用与推广。只有用各种方法加以科学总结,才能揭示出这些成功经验的本质特征。第一线的教师们选择这类课题研究,既可与教育同行的成功实践加以比较或再找角度深入探索,也可将自己的经验与探索归纳整理,留精华、去杂质,使之条理化。

三、选题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选择研究课题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该选择什么研究课题,不该选择什么研究课题,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但是应该遵循一些选题的基本原则,即:需要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可行性原则以及兴趣性原则等。具体说,又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调查研究,从工作需要入手选题

课题始于问题,只有找准问题,才能选准课题。同专业教育理论工作者相比,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师最了解教育教学的矛盾所在,最了解教育对象,这就为从教育实践需要出发选择课题提供了条件。找到了教育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后,还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来作出判断:这个问题能不能作为研究课题,有没有确立的必要,我们能不能承担这个课题。

调查研究的方法主要可采用查阅资料和专家咨询这两种。上一篇文章已简单介绍通过查阅资料可以了解自己准备确立的课题是否有研究价值:吸收与消化相关领域内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了解他人研究所达到的程度以及目前研究动态。通过征询专家或对自己研究内容有经验的教育同行的意见则可以帮助自己廓清思路,进一步明确主攻方向,使自己准备研究的课题具有实际价值。

2.结合本职工作,选择课题要量力而行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或开发研究,无论是宏观研究还是中观研究或微观研究,都是必要的。但对于广大教师而言,一方面具有优势,就是实践经验丰富并能与教育对象保持着经常性的直接联系;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利条件,即教育教学任务繁重,难以有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从事专业的科研活动。

相对于专业研究人员而言,经常广泛阅读教育理论著作的条件也不足。这就需要扬长避短,尽可能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或管理工作实际,选择与实践联系紧密的应用性课题、微观课题进行研究。

开始参加教育科研的同志还容易犯一个通病,常常认为大课题才有研究价值,往往把研究课题选得过大,其结果就会事与愿违。如“培养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研究”这一课题就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使人难以下手。一者,“听说读写能力”是一个内涵很大的概念,几乎包括了语文、外语等语言工具学科的全部培养目标,要从哪些方面着重研究尚不清楚,也很难操作。二者,它的研究对象是从一年级入学到小学毕业的全体学生,范围相当大,研究周期也相当长,决非个人或小的研究群体所能承担。如考虑到个人与团队的研究能力及研究条件,可将以上的课题缩小范围,由“小学生”明确到“某一年级的学生”,把“听说读写的能力”集中到其中的某一项能力,如“小学一年级学生说话能力培养的实验”“三年级学生默读能力养成的研究”等,就能保证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也容易获得成果。因此,在选择研究课题时,必须充分考虑研究的主客观条件,从实际出发,确定相适合的研究课题,以此来提高研究成功的可能性。

3.考虑专长,选择课题要兼顾个人兴趣

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劳动,工作第一线的广大教师承担教育科研任务则需要花出更多的业余时间与精力,它要求研究者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养与水平,要有执著的追求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但同时又要看到,只有保持浓烈的兴趣才能将科研工作持续下去。因此,在选题中就应该尽可能满足研究者自己的兴趣,与自己的专业和特长相一致。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研究数学难题达到寝食皆忘的地步,可能就是一个成功例子。所以,在选题时也应该从自己日常感兴趣的问题中去寻找课题,使个人的兴趣爱好成为完成课题研究的重要的主观条件。任何一个研究者都有自己的专业与特长,在选择课题时同样应该考虑在自己认为有特长或优势的方面进行研究,这样就能提高科研效率,也能保证研究持续进行。

总之,选题的过程是确定研究方向,寻找研究突破口的过程,也是决定研究目标、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的过程,同时又是研究者学习理论、总结经验、研究信息,深刻思辨的过程。美国学者莫顿说:“选题不能草率,如果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选题就等于零。”当我们全面权衡,作出正确抉择的时候,可以这样说,已经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学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