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发挥特教中心职能,推进融合教育有效开展
发布日期:2019-03-04   作者:特教研究所   

丁美珍 孙韡郡

随着《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的推进实施,在“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全面推进融合教育”的基本方针指导下,随班就读学生的就读人数逐年增加。据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小学阶段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为42.3万人,比上年增加6.4万人,增长18.0%。其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在校生22.0万人,比上年增长12.2%,占小学阶段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的52.0%。初中阶段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为14.6万人,比上年增加2.3万人,增长18.4%。其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在校生8.4万人,比上年增长12.4%,占初中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57.8%。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为10059人,比上年增加31人。由此可看出,目前特殊学生安置的形式由原来的特殊教育学校为主,逐渐转变为随班就读融合教育为主。2011年上海市要求:在特殊教育方面,建立特教康复指导中心,发挥管理、指导、服务等作用。随班就读10人以上的学校专设资源教室,配1名专职资源教师。区县特教康复指导中心一般设2名专职巡回指导教师。区域内有随班就读学生的学校超过30所,设3名专职巡回指导教师。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是区域内随班就读学生工作开展的实施主体。随着随班就读工作内涵发展的增强,各地特教中心的功能逐渐由行政服务为中心向支持服务为中心发展,特教中心日益成为区域中具备丰富的支持资源和多向度的支持方式的中心。虹口区特教指导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1998年,发展至今已有原来的区特教教研员1人主持中心工作,到今天的中心常务副主任带领9名专职巡回指导教师和4名各总支学校教导主任层面的兼职巡回指导教师共同开展区域特殊教育管理、研究、指导、资源与服务等工作。近年来,中心先后承担市区级科研项目10余个,基于课题成果,积极探索随班就读工作开展的规范模式,创设“立体式绘本阅读”特色资源课程,为区内随班学生开展个别化教育计划制订指导服务,积极发挥中心各项工作职能。

一、根据中心职能定位,实行专项工作负责制

中心承担着区域特殊教育的管理、指导、研究、服务和资源功能。在这五大功能定位的要求之下,中心除了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指导与管理之外,结合专职人员的人力资源力量,开展了医教结合课题研究、随班就读专项视导、医教结合实验区实验项目研究、为基层学校提供特殊教育咨询服务、医学与教育双评估机制建设、规范化开展个别化教育计划制订与实施、资源教室课程建设、教师培训、双休日开展“悦读园”儿童立体式绘本阅读活动暨家长支持服务项目等专项工作。让每一位专职教师都以项目主要负责人的身份,深入开展各项工作,并在工作开展实践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指导与管理服务水平。

二、积极发挥中心职能,推进融合教育有效开展

(一)组织督导评价,推动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众所周知,工作的高效推进离不开有序的监督和有效的激励。为了进一步促进区域特殊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中心将随班就读工作纳入“学校发展综合督导体系”和“学校办学绩效评估体系”,建立健全了随班就读督导评价与激励保障机制。

首先,中心深入研读国家、上海市关于随班就读工作的相关规定,制定完成了《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工作评价表》,并据此对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学校开展针对性督导评估。在督导过程中,中心人员通过听取校长报告、查阅随班就读工作材料、与随班就读专职教师沟通等方式,全面评估学校特殊教育工作的成效,发现工作盲点和难点。督导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评价,更重要的是帮助学校提升工作成效。为此,特教中心在将督导结果反馈给学校后,针对学校情况提供诸如教师培训、课堂指导等专业支持,解决学校实际困难,促进学校特殊教育工作深入开展,从而形成评估—反馈—改善的良性成长机制。

其次,制定了随班就读工作绩效评估指标,鼓励学校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开展项目研究。每学年,特教中心对学校随班就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等第评价,按级别进行绩效奖励,以此提高特教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经过考核,对在随班就读、医教结合工作方面表现突出的单位给予奖励,大大提高学校与教师的工作热情积极性,有效激发各校开展特殊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二)主抓课题研究,形成区域“四环节”医教结合运行模式

在上海市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改革背景下,中心立足科研攻坚,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以中心巡回指导教师为核心的研究团队的带领下,联合区域内开展随班就读、特教班、辅读学校、送教上门工作的实验校,以市级课题为抓手,在总结以往“医教结合”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本区开展特殊学生医教结合工作特点,围绕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运行机制、课堂教学体系探索、管理机制建设、教师队伍提升等方面展开实践研究。

通过历时三年的课题研究,在中心和区域各种安置类型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构建了一套运行规范有效的区域小学阶段特殊学生医教结合康复训练“四环节”运行模式(见图1),即 “鉴定与安置”——“前期评估与计划制订”——“教学与训练”——“阶段性评价与调整”,形成了四种不同安置形式的特色医教结合训练模式,编制了《虹口区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教育康复训练工作指导手册》,形成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保障机制、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并有效促进了区域医教结合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开展,保证了每一位残疾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康复需求均得到较为充分的满足。

图1 虹口区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四环节”教育康复模式

(三)加强课程建设,丰富资源教室个性化课程资源

针对资源教室课程匮乏的问题,中心从随班就读学生教育康复需求出发,通过自主研发、引进合作、精编整理等多种途径丰富资源教室课程资源,大大丰富了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的手段和内容,有效促进了特殊学生健康发展。

1.补偿性课程,满足差异定向补足

根据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中优先康复的领域,按需开展功能性训练,涵盖语言与沟通训练、视功能训练、运动康复训练、注意力训练等多个领域。组织定点医院医生、市视障中心和听障中心,以及本区内有专长的资源教师和巡回指导教师共同参与开设课程(见表1)。补偿性个别训练课程的工作要求是按照微型课程的要求,做好个别训练课程的整体设计,有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时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资料的积累。就2017年全年统计,特教中心提供小学阶段资源教室课210节,送教48节,个训课6节,爱心班64节,南湖职校32节,密云学校16节,本学期合计376节课。特色课程有:绘本阅读、延伸美术活动、延伸音乐活动、延伸戏剧活动、运动康复、语言治疗、注意力训练、自闭症个训、足球9种类型的课程。

表1 虹口区小学随班就读补偿性个别训练课程一览表

课程类型 康复领域 适用对象 支持资源

《视功能训练》 视功能 视障学生 市视障指导中心

指导学校专职教师开展专业康复

《言语与沟通能力康复训练》 言语与沟通 听障、语言障碍、智障、自闭症学生 听视障指导中心

指导学校专职教师开展专业康复

《运动康复训练》 运动功能 肢体障碍学生 医教结合合作单位医生

到校专业康复训练

《音乐治疗

——注意力训练》 注意力 智力障碍、自闭症注意力缺陷学生 特教中心教师

《PEP-3个训》 行为训练 自闭症学生 特教中心教师

指导学校专职教师开展训练

《立体式绘本阅读

——读绘本、画绘本、演绘本》 阅读、认知、心理、社会性 各类学生 特教中心教师

2.发展性课程,促进优势智能发展

中学段随班就读资源教室课程围绕生涯发展,从学生兴趣特长出发,并关注随班就读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可能性,来促进随班就读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目前,中心支持初中资源教室共开设4个领域8门课程(见表2)。就2017年全年统计,资源教室课程总数338节,受益人数1898人次(见图2),课程内容丰富覆盖面广,融合课程受到师生欢迎。

表2 虹口区中学随班就读发展性个别训练课程一览表

领域 课程 教学点 执教教师

艺术 话剧 继光初级 王丛亚(公益组织送教)

剪纸 海南中学 吴玲(特教中心)

丰镇中学 张洁(公益组织送教)

非洲鼓 实验中学 陈涌(公益组织送教)

钟山初级

软陶 鲁迅初级 范珂佳(特教中心)

劳动技能 寿司 北郊学校 吴玲、时琴琴(特教中心)

面塑 曲阳二中 戚依平(公益组织送教)

虹口实验

体育 彩虹足球队 特教中心 沈笑一(特教中心)

立体式

绘本阅读 心理绘本 虹教附中 时琴琴、范珂佳(特教中心)

澄衷初级

心理绘本

转衔服务 特教中心 时琴琴、范珂佳(特教中心)

图2 虹口区中学随班就读发展性个别训练课程受益人数

3.研发评估与课程教学资源包

在教学实践与研究过程中,中心教师着眼于随班就读课程资源研发,经过三年工作积累,已形成区域小学随班就读特色课程《立体式绘本阅读》“读”“画”“演”配套资料包二十多套,面向区域内15所小学进行实施,丰富了小学随班就读补偿性课程内容,同时,中心梳理提炼出《小学语文绘本阅读带读书单》分发给各校,为学校开展语文个训提供可借鉴的资源;还根据随班就读生普遍的数学学科补救需要,以操作性学习理论为基础,研发了《小学数学教学具使用操作手册》;中学研发形成软陶、剪纸课程资源包、绘本阅读共阅单等丰富多样的研究成果,大大促进随班就读课程资源建设,使随班就读个训课操之有物,行之有效。

(四)规范IEP工作,实现随班就读学生“一人一案”

个别化教育计划是指为接受特殊教育的每一位残疾学生而制订的适应其个人发展需要的教育方案(简称“IEP”)。 中心积极响应《国家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中提出的要以区县为单位落实“一人一案”, 自2014年以来,每学年指导新安置随班就读学生的学校规范化开展个别化教育计划制订与实施工作,参与该项工作的普通学校从1所发展至目前的16所,接受该服务的随班就读学生从1人发展至37人。

针对随班就读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围绕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制订与实施工作,中心为随班就读学校提供全程支架式服务。在普通学校提供特殊教育咨询服务、疑似对象介入服务;在随班就读学生鉴定与安置中提供医教双评估服务;在个别化教育计划制订中进行评估信息解读服务,明确各个环节中参与单位和人员的具体职责,规范个别化教育制订会议流程,指导一线教师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在教学与训练中提供教学策略指导,并辅以相关专业支持,并合作开展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中心全面引领,密切监控计划实施情况,定期开展个案研讨,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制订与实施工作指导手册,有效保障了区内各学校特殊学生“一生一案”的落实和开展,受到了区内学校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五)开展咨询服务,确保疑似对象及时发现与干预

对于普通学校而言,不同类型、不同强度的学生行为或心理问题,会给班级管理和教学带来巨大的困惑。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为基层学校开展特殊教育咨询服务,并与安置工作相结合,特设了“安置前特殊教育疑似对象的评估和介入”项目,既解决学校因特殊学生而引发的困难,又能进一步实质性地推进学校融合教育开展,同时对这类特殊需求学生进行及时的教育评估与介入,对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后续教育安置与个别化教育服务提供重要铺垫。

通过实践,特教中心在特殊教育疑似对象评估与介入工作方面建立了一套操作规范。主要包含:“申报、评估、介入”三个环节,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虹口区“特殊教育咨询服务”工作流程图

随着融合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进,中心的咨询服务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长的欢迎,既帮助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和关注到特殊学生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形成机制,并获得一些技术策略的支持,大大降低了教师的焦虑;又帮助家长清晰地认识到一个问题孩子背后往往是心理或者生理的原因,引导家长积极主动寻求专业教养技能支持。通过服务学校也渐渐形成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有更多的学生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和适切的教育,校方和家庭的同步形成了接纳支持特殊学生的新合力。

在中心团队的专业支持下,区域融合教育有了实质性地发展,并实现了四个有:管理有机制——“四环节”模式有效运行;工作有人做——每校配备专职特教教师;教师有方法——教师们能正确解读学生问题背后的心理或生理机制;学生有课程——每一位随班就读学生都有基于医教双评估的个别化教育计划,根据计划的总目标再形成一份度身定制的个性化课程,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陪伴学生成长的同时,教师们也获得了有益的成长,他们从一开始的“畏难、焦虑”转变为“接纳、理解、支持”,从之前的“束手无策”转变为“策略有效”,并获得了可喜的专业成长,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作者单位:虹口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