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25年来,孤独感研究逐渐从青少年、成人转向儿童。受到心理动力理论的发展动态影响,已有研究揭示儿童和青少年、成人一样,有孤独体验,也能认识它的存在。但孤独感是隐形的,它潜藏在攻击行为、焦虑和抑郁情绪之中。
孤独感始于儿童时期,存在于生命的各个阶段,孤独受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影响。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的同伴关系研究显示,特殊儿童更容易感到孤独。尽管特殊儿童在融合班级中与同龄人积极的社会互动能够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获得同龄人的认可,但和同龄人相比,特殊儿童社交技巧不足,问题行为更多,难以形成恰当的社会关系。总的来说,和普通儿童相比,特殊儿童更不容易被接受、易被同伴拒绝、孤独程度更高。
在学校环境中遭遇的孤独感对特殊儿童的社会情绪调节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导致学业失败、过早辍学、焦虑抑郁,伴随有自杀念头、犯罪行为、身心疾病和消极自我认知发展。为此,应尽早发现特殊儿童存在孤独感的状况,并提供适当的干预措施,以做预防。
评估儿童孤独感常有观察、访谈和评分表等方法。儿童在同伴关系中所经历的孤独感通常是外部人员决定的,但最好的方式是儿童自己评估孤独感。因此学者发展出小学适龄儿童自我报告孤独感的评量,如儿童孤独感量表(CLS)、儿童和青少年卢文氏孤独感量表(LLSCA)、孤独相关关系量表(RPLQ)、儿童多维孤独感量表(CMLS)。各个量表的侧重点不一样,CLS侧重于与同伴相关的孤独感;而LISCA,RPLQ和CMLS都有包括用于确定同伴或父母关系中经历的孤独感的分量表;LISCA包含了对孤独感的厌恶和对孤独感的肯定的分量表。
Asher等人(1984,1985)开发的儿童孤独感量表(CLS)是当前这个领域使用最广泛的量表之一。这份量表的题目包括儿童孤独感、对社交胜任力的感知及其对自己在同龄人群体中的地位的主观评价,大多数题目都集中在同龄人的关系上。目前这份量表也被用来评估特殊儿童的孤独感研究。
参考文献:
Tekinarslan, I. C., & Kucuker, S. (2015). Examination of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 for Students with and without Special Needs in Inclusive Classrooms.Educational Sciences: Theory and Practice,15(3), 709-721.
编写者:李银花、张楷鸿 审稿者:苏雪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