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幼儿声母n构音训练的课例一则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张荑婧

科学评估,是特殊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对特殊学生开展个别化教育教学的一个起点。对于听障生而言,需全面了解其听觉、言语及语言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才能找到最近发展区,为其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训练。围绕目标有效实施教学与训练,训练内容的准确选择、训练形式的多样化、训练效果的及时监控等都是尤为重要的。

本节课的训练对象为青浦区实验幼儿园特教部的一名听障幼儿,课题为《拿来拿走——声母n的构音》。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基本情况

该幼儿今年7周岁,主要障碍为听力障碍。他的裸耳双耳平均听阈为80dB,属于中度听力障碍,3岁半开始配戴助听器(双侧),双耳助听平均听阈为41dB。智力正常,无其他明显障碍。

(二)期初评估

助听平均听阈:左耳36dB,右耳31dB,助听效果较好,且右耳听力稍好于左耳。

口部运动功能:下颌与唇的运动功能发展较好,而舌的得分仅为64.1%。观察发现该生舌成束状较僵硬,没有很好的形成舌尖,运动灵活性差,与下颌运动未完全分离。

构音语音能力:构音清晰度为38.89%,言语可懂度较低。大部分韵母都已习得,但鼻韵母及部分复韵母仍未完全习得。声母习得情况较差,从50个词的测试中显示,除bdmhp5个声母,其余均未习得。

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平均语言年龄为典型发展儿童的3岁水平。理解能力相对较好,而看图说话、主题对话的能力较弱,对单一图片能用若干短语进行描述,但不能完成对于多张图片中过程性的情节描述,也无法描述故事的前因后果,没有连接词等。

 

二、学期目标制订

(一)改善舌运动的灵活性与稳定性

将舌运动功能训练作为日常的常规训练内容,通过按压、刷舌等被动训练以及视、触觉提示和食物诱导舌主动运动等方法,逐步形成舌尖,提高舌运动的灵活性与稳定性,为清晰构音打好基础。

(二)提高构音清晰度

根据听障儿童声母习得顺序看,该生已掌握第一阶段的bdmh4个声母,及第二阶段的p,其余声母均未习得。因此,本学期计划通过发音诱导、词句巩固,使该生能掌握第二阶段的其余4个声母tngk的发音。

(三)改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看图说话、主题对话等练习,从模仿到自主表达,使该生逐步学会连词成句,用完整句子描述情景。在此基础上,从一张图片拓展到多张图片的讲述,在日常集体教学或游戏活动中,鼓励该生多开口多说,减少用手势语。

 

三、本节课的训练方案设计

(一)训练内容

依据以上制订的学期目标,在前一阶段的训练中,该生已基本掌握了声母t的发音,故本节课以声母n的构音训练为主要内容,选择了含n的动词“拿”所构成的句式“(谁)拿来/拿走了(什么)”创设故事情境,作为本次训练的主题。

(二)训练目标

1.通过相关的口部运动功能训练(舌、软腭),习得声母n的发音;

2.强化声母n的发音,提高在双、三音节词及短句中发音的稳定性;

3.在故事情境中进行看图说话的练习,学习“()拿来了(什么)”和“()拿走了(什么)”句式的表达与运用;

4.体验“有来有去”的物品交换规则,感受分享的快乐。

(三)训练重、难点

在之前t的发音训练中,学生的舌尖上抬能力已较学期初有了明显的进步,并迁移到了其他舌尖音的发音,偶尔能正确发n的单音节词,但在多音节词的发音中仍会发生错误,故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提高声母n在双、三音节词及短句中发音的稳定性”。

考虑到该生看图描述,用完整句子表达的能力较弱,因此,“正确运用‘……拿来/拿走……’的句式进行表达”,是本节课的训练难点。

(四)训练过程

本节课共有七个环节,其中包括前测与后测。考虑到学龄前幼儿注意集中时长较短,不间断地重复训练,恐难保持注意力配合完成所有训练。故将训练内容划分成五个小环节,以“执行任务”的形式呈现,及时评价与奖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提高训练效果。

1.导入(前测)

以幼儿喜欢的手偶娃娃扮演方式引起注意,开始课堂。教师扮演娜娜,在自然地对话中,引导学生说出“娜娜(na),你(ni)好”“娜娜拿来了卡片”“娜娜拿走了卡片”等句子,及时记录n在句中的发音情况,及目标句式的表达情况,作为训练前测。

2.听觉识别

通过最小音位对的识别训练,提高幼儿的听音识别能力,排除其因听不清而说不清的问题,为下一步进行n的构音打好基础。本环节共设计了6组最小音位对识别的练习题,涉及的声母包括与n同为鼻音的m,及与n同为舌尖中音的dtl。由于该生的右耳稍好于左耳,故教师在其右耳斜后方给声,请学生指出相应的拼音图片。

3.软腭运动

本环节选择了四组发音练习,引导学生进行鼻音与非鼻音的组合发音,通过感受气流从鼻腔或口腔发出,进行软腭上抬与下降的转换运动,以更好地控制鼻音的发音。

4.发音诱导

通过视觉、触觉、味觉等多感官提示,让幼儿理解n的发音方式(鼻音)及发音部位(舌尖上抬),以诱导n的正确发音。教师先示范发音,引导学生观察舌尖位置,并用手指触摸教师鼻子感受震动,再请学生模仿发音。当学生不能快速找到舌尖位置时,则用事先准备好的棉签沾取少量蜂蜜涂于其上齿龈内侧,引导舌尖上舔;也可通过照镜子观察,自我调整舌位。

5.词语构音

本环节以图卡记忆游戏的形式呈现。共设计了4组含声母n的词语配图卡片(见表1),包括3个单音节词,11个双音节词、5个三音节词,借助PPT课件按组依次呈现,每轮呈现3-5张图片,引导学生依次认读后覆盖,以“XXXX,在哪里?”“XXXX,在这里”节奏较强的问答方式,请学生找出相应图片的位置,同时,引导其连续多次地说词语,以巩固n在词语中的正确发音。

1 训练所涉及含声母n的字词

组号

类型

  

1

单音节字

 

 

2

双音节词

女孩

男孩

 

 

 

3

奶牛

牛奶

酸奶

奶酪

 

4

纽扣

闹钟

南瓜

柠檬

电脑

三音节词

扣纽扣

闹钟响

南瓜灯

柠檬片

玩电脑

6.句子学习

创设故事情境,“森林里有个分享小屋,小动物们可以拿来一样东西,再换一样自己需要的东西拿走”。由PPT动画呈现,辅以句卡图卡板书提示,逐步引导幼儿边看边听边说,多次练习,逐步掌握“(谁)拿来/拿去了(什么)”句式的表达,同时巩固声母n在句子中的发音。

7.小结与奖励(后测)

“你完成了所有的任务,数一数得了几个笑脸?今天表现得不错,老师奖励你一个大五角星。娜娜这里有一个礼物盒,你可以拿这个五角星去换一样礼物。”引导学生用所学句式表达“我拿来了五角星”“我拿走了……”。奖励同时,进行训练后测,评价学生训练成果。

(五)训练效果反馈

为了能更好地及时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检测训练效果。按训练环节顺序,罗列重点关注项,设计了训练反馈记录表,便于及时记录学生的听音发音情况等,也能为之后的训练起始点作参考。

 

四、教学反思

(一)教学特点

1. 训练过程完整,形式较丰富

整堂课按照听障生听觉言语语言训练的一般顺序呈现,从听到说。而说的部分,又结合口部运动功能训练(软腭运动、舌尖前伸/上舔),从字、词构音再到句子表达,训练过程比较完整、流畅。并且,在导入与小结的环节中,较自然地融入了训练的前测与后测,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和训练效果。

为了避免反复说词语练习的枯燥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中特别设计了图卡记忆游戏,借助PPT动画呈现,让这一环节变得活泼有趣,使学生在较愉快的氛围中多次练习说词语,以巩固n的发音。从学生的课堂反馈来看,这一环节中逐步掌握了声母n在部分双音节词、三音节词中的发音,但部分目标音后响或双响的词语,如电脑、牛奶、奶牛等仍不够稳定,在日后的训练中需继续巩固。

2. 巧妙攻克难点

本节课的训练难点是“正确运用‘(谁)拿来/拿走了(什么)’的句式进行表达”。用完整句子进行看图说话是该生的弱项,学生原本理解且能正确表达句子“(谁)拿(什么)”,但不能很好地表达“拿来”与“拿走”,对过程性动作难以正确描述。为了攻克这一难点,特别设计“分享小屋”的故事情境,精心制作PPT动画,来展现“拿来”与“拿走”的过程,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目标句式。再借助句卡与图卡提示,并特别标红“来”与“走”两字,引导学生从仿说到自主表达,多次练习,以达成训练目标。从训练后测中可以看出,该生已完全理解了该句式,并能正确运用表达。

3. 及时检测效果

精心设计的训练效果反馈记录表较好地发挥了作用,整个训练过程中,我及时圈画出学生未能掌握的词句,检测训练效果的同时,也能为之后的训练作参考。

(二)需改进之处

1. 听识别环节中,相比其他几组最小音位对,nl是最易混淆的,应适当增强这2个音的分辨练习;

2.句子表达环节中,“涛涛拿来了奶酪”一句字字舌尖音(tnl),对该生来说发音难度太大,日后在选择训练语句时应注意难度适宜。

 

(作者单位:青浦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