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普通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探索
发布日期:2019-09-17   作者:特教研究所   

虹口区凉城第四小学项目组

一、随班就读普通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背景

(一)政策层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学校愈发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选择,其包容性有了质的飞跃。在国家层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鼓励和支持接受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为残疾学生创造学习和生活条件。”在地区层面,《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推进融合教育……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建设相应的课程体系……加强随班就读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及其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升随班就读质量。”《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也提出:“提高随班就读教学的有效性,编制并实施《上海市义务阶段随班就读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加强对随班就读课程教学的管理与指导……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育……合理安排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空间,充分运用教师团队、资源教室、教育基地等校内外教育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使随班就读学生融入学校生活,得到全面发展。从上述国家或地区的政策文件可以看出,随着随班就读工作的细化,随班就读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实施作为提升随班就读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逐渐提上议事日程。

(二)学校实践层面

凉城第四小学一直将“以人为本,追求师生共同发展”作为办学理念。其中,有效提升随班就读教育质量是该理念的充分体现。2012学,学校创建了资源教室,组建了由专职资源教师引领的随班就读教师队伍,以此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2014年,学校作为 “上海市随班就读有效性”项目组实验校,基于个案研究,摸索出了“基于评估,有效开展个别化教育”的工作模式与流程。2018年,学校参加了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组织的“上海市随班就读课程整体规划”研究,试图通过对随班就读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实施,来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二、随班就读普通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根据上海市课程标准,我校本着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最为适切的教育服务的原则,潜心实践,初步确立了“随班就读普通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研究方向,形成了“全程管理——凝聚力量,顶层设计;全员参与——基于评估,度身定制;全面落实——多元调整,精准施教”的“三全”工作模式,试图将随班就读课程纳入学校课程管理的整体中。

(一)凝聚力量,顶层设计

1.组建团队,促进课程有效开展

我校共组建了两支随班就读课程团队,即:随班就读普通课程设计团队和随班就读普通课程实施团队,两个团队均由校长总负责。其中,随班就读普通课程设计团队成员包括学校普通学生课程规划的负责教导、课务安排人员、随班就读分管教导和资源教师;随班就读普通课程实施团队则是在随班就读分管教导和资源教师组织下,主要由随班就读学生的任教教师构成,负责对普通课程的实施进行可行性研究。

在此基础上,该项研究还得到了虹口特教指导中心团队、教育专家团队、医学专家团队的大力支持。上述团队的有效切入与扶持,使我校的随班就读普通课程设计与实施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

2.梳理步骤,形成规范工作流程

我校“随班就读普通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研究遵循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均衡性原则,强调课程的综合性与选择性。随班就读普通课程的结构是在普通学校义务教育课程基础上所作的调整,具体表现为:以普通课程设置为重,兼顾特殊儿童的个性发展。

目前,我校已经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工作流程,即“两梳理,两定制,一结合,一制订”。其中,两梳理是指:梳理学生的评估信息,明确学生发展的优劣势;梳理普通课程资源,寻找随班就读普通课程的切入点。两定制是指:定制个别化教育计划(IEP);定制个性化课程目标。一结合是指:结合学校整体课程,调整随班就读普通课程设置。一制订是指:制订随班就读普通课程计划。

3. 提供保障,完善课程运行机制

1)规章制度和经费的保障

我校建立了“校长领导—教导负责—资源教师统筹—班主任与学科教师”的四级管理制度。随班就读管理制度已经纳入了学校的管理制度,专职教师每月津贴和随班就读教师奖励经纳入了学校的绩效奖励。

2IEP制度化的保障

我校已将IEP在制度层面进行了规范。现阶段,每个随班就读生的课程安排、课程实施、阶段评价均依据IEP进行。

3)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保障

凉城第四小学从自身实际出发,每学年要制订完善课程计划,并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得以落实。学校还以“智乐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探研究”“智乐课堂深度学习的研究”等课题为抓手,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以此提升学校教育的有效性。上述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基础,为随班就读普通课程的设计提供了重要基石和有利支撑。

(二)基于评估,度身定制

为进一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康复需求,在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带领下我校为2018学年新安置的随班就读学生,开展了“基于评估,度身定制”的随班就读普通课程计划设计工作。

1.开展多元评估,综合分析学情

学校从学生特点及全面了解学生的角度出发,借助标准化及自编的评估工具,对学生进行了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医学和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估,具体评估示例如表1所示。

1 评估示例

医学评估

教育评估

共性评估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二版(WISC-R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WISC-Ⅳ)

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第二版)ABAS-

随班就读学生语文、数学学业水平评估

课堂、课间行为ABC观察

班主任、学科教师访谈

个性评估

GMFM粗大运动能力尺度测定

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

ADL儿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表

学生生态化咨询与评估

学生家庭咨询访谈

经过各项评估,学校将召开IEP准备会,学校资源教师、班主任、学科教师等人员通过交流与谈论,仔细解读分析评估数据,对学生特点形成全面深入的认识。

2.转化评估信息,形成个性化课程设置

IEP准备会后,学校将正式召集学生家长、学校行政、相关专家、教师等多方人员,召开IEP制订会,在充分了解学生特点、学科基础的前提下,对每门课如何学、学到怎样程度等问题进行探讨,为后续课程的实施明确方向与定位。

基于上述结果,根据随班就读学生能力与所需支持介入程度,学校对随班就读普通课程中的基础型课程采用三级处理方式,形成学校随班就读课程框架。具体的三级处理方式包括:首先,自然融入课程,即:对于学生参与度比较好且学科目标基本能达成的学科,如音乐、体育、美术、写字等,在实施中不需要给予学生特别支持,采用“目标不变——集体教学——自然融入”的处理。其次,适应性课程,即:对于一些学生参与度较高,但由于记忆差、反应度慢等原因导致目标达成度低的学科,采用“目标不变——集体教学——练习延时”的处理,比如给予学生更长的反应时间、为学生提供额外教学具支持。最后,调整性课程,即:对于语文、数学这类基础性的、重要的、且学生目标达成度低的学科,在教学实施中进行“多元调整——集体教学+学科个训”的处理。其中,智力测试、学业水平测评、教师访谈等评估信息是随班就读普通课程处理的重要依据,尤其是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目标、内容和策略调整的重要基础。

3.统筹各要素,形成学校课程设置

学校随班就读普通课程计划的设计是一个先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的过程。在整个随班就读普通课程计划设计过程中,课程设置是其核心和关键。表2是汇总学校三名随班就读学生的个性化课程设计。在此基础上,学校对随班就读普通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人、事、物等各种要素进行整体性安排,按照课程计划的撰写要求,最终形成学校随班就读课程计划。

2  个性化课程设计

学生

普通课程

语文

数学

英语

音乐、美术、体育等

H

目标内容降低、减少

集体教学+学科个训

目标内容降低、减少

集体教学+学科个训

目标不变

集体教学

练习延时

目标不变

集体教学

自然融入

 

D

目标内容降低、减少

集体教学+学科个训

目标内容降低、减少

集体教学+学科个训

目标不变

集体教学

自然融入

目标不变

集体教学

自然融入

 

S

目标内容降低、减少

集体教学+学科个训

目标内容降低、减少

集体教学+学科个训

目标不变

集体教学

自然融入

目标不变

集体教学

自然融入

 

(三)多元调整,精准施教

随班就读学生的普通课程学习,在面向全体兼顾差异的原则上,以课堂学习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学校教师立足学生现有能力发展水平,找准融合点,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断优化课堂实践活动,让课程最大限度地适应和满足学生的需求。下文以随班就读学生小侯为例,展现教师在随班就读普通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教育方案。

小侯,女,11岁,五年级,智力障碍。通过评估,小候的优势能力具体表现为:在智力上,机械性的记忆和书写任务完成得较好;对于图画的归类能力优于文字;对音律的敏感度较强。其劣势包括:在抽象性、推理性的任务上存在困难;思维表现出单维度、聚合性弱的特质;随着任务复杂度的上升,工作记忆表现直线下降。

鉴于对小侯优、劣势能力的分析,结合其在各学科中的学习参与度、达成度的观察与访谈信息,科任教师采用如下处理方式:首先,“目标不变——集体教学——自然融入”,即:小侯在音乐、体育、美术、写字等学科参与度好,学习目标基本达成,不需要特别支持。其次,“目标不变——集体教学——练习延时”,即:小侯在英语学科参与度较高,肯花时间进行识记与重复练习,但是由于“工作记忆”和“加工速度”较弱,在作业练习时速度较慢,故采用延时处理。最后,“多元调整——集体教学+学科个训”。在语文、数学学科,小侯虽然努力参与,但是目标达成度低,学习效果差,学业水平明显落后于普通学生。而语文、数学作为最重要工具学科,提高语文、数学学业水平对小侯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故采用了“多元调整——集体教学+学科个训”的处理。其中多元调整涉及教学目标、内容、策略、评价、环境各个方面,并在教学五环节落实中,具体如表3所示。

3 教学五环节中的多元调整

具体环节

调整

备课

降低目标、减少内容

上课

调整座位、支架式教学、分解步骤、重复训练、代币奖励

作业

公文数学、作文支架

辅导

个别辅导

评价

个性化评价

具体而言,以沪教版上海市语文第十册第一单元为例,鉴于小侯的语文学业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语文教师进行了目标降低与简化、内容减少等处理,见表4

4 沪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一单元目标的调整

普通学生

随班就读学生

调整方法

1.自主学习本单元出现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词典理解词语。

2.抓住关键词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

3.继续提高默读的能力,培养学生“读思”结合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并逐渐提高默读的速度。

4.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懂得要珍惜时间、刻苦奋进、百折不挠。

1.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用已掌握的识字工具和识字方法,学习本单元出现的生字新词,基本掌握查阅字典和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默出8个四字词和13个常用词,积累两个第2个字和第4个字意思相反的四字词,积累两个第1个字和第3个字意思相反的四字词。

2.能用普通话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懂得要珍惜时间、刻苦奋进。初步了解 “总—分—总”的课文结构,借助提示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找出、交流文中的比喻句,基本掌握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句子写具体。学会填写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既……又……”“既……也……”,把句子写完整。

4.背诵并默出本单元的一首古诗和一句名言。

5.根据范例,初步了解“通知”的书写格式。

重整

降低

简化

浅化

删减

细化

三、反思与展望

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普通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融合教育理念的直接体现。它从课程的高度规范了随班就读工作,可以有效地提升随班就读教学质量,使随班就读学生习得与普通学生同样的学习经历,为随班就读学生社会融合奠定基础。我校致力于进行随班就读普通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探索,希望以此为契机,提升学校办学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最适切的教育服务。凉城第四小学在这次探索中的收获,得益于学校组建了结构合理的课程设计与实施团队、规范了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工作流程以及逐步完善了课程运行机制。

由于学校对于随班就读课程整体设计与实施的探索才起步,工作重点集中于轻度障碍学生普通课程的设计环节,已有工作基础虽能够为后续课程实施提供有利保障,并为中重度障碍儿童普通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提供一定借鉴,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仍需进一步考证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与可行性,逐步调整与完善课程方案。